拆书帮青岛五月风分舵投稿

拆书 26 | 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2017-10-23  本文已影响55人  bbc0819fa66d
万维钢 《高手》
R 阅读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数学家告诉你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I 复述

What

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到40岁之前结婚,那么她应该在26岁之前只交往不结婚,这个阶段属于观察期。在观察期内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哪一个;26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继续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和观察期差不多一样好的,或者比他还好的,就马上拿下,和他结婚。

Why

这是一个随机选择优化的问题,1958年被数学家解决,这个办法被称为“37%规则”:我们决策根据设定期限以37%划分为两个阶段。37%之前是观察期,37%之后是决策期。观察期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接触样本,并记住最优选;一旦进入决策期,出现的第一个和观察期最优样本相当或者好的,就是决策结果。

How

37%规则可以作为一个理性人在这个不确定世界中做最佳策略的参考。但是,面对非理性的选择,比如,爱情。我们还要看到它的适用边界:37%规则是在假设无法回头的条件下成立的。在感情的世界里,常常有回头反复的情况,所以要灵活使用。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在读到这个片段之前我完全没有听说过37%规则,当然面对37%规则适用的决策都是糊里糊涂的选择。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心情随机选择,现在想想如果有37%规则的指导,那么在很多时候或许会更坚定一些。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27岁左右遇到过差不多的潜在交往对象,只是那时候不知道37%规则,总觉得还要再看看。如果在哪个时候就接触了这个规则,那么思路就会是如果27岁不决策,那么自己能否接受40岁之前不结婚的状况。或许也就成就了一份感情了。

现在来看,根据这个算法自己可能会更晚才能遇到合适的对象。对于单身生活而言,伴随着一个人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又加入了新的变量。那就是接触样本的动力衰退,于是这个算法的使用条件也渐渐不满足,慢慢就失效了。所以,处于20-30岁年龄段的单身人士应该在37%规则还奏效的时候充分利用算法来实现自己的最优选择。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1. 算法不是算命,37%规则不是天理恒定。算法只是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可以做出的最佳策略。即便不会百分百奏效,但是有策略比没有策略好,多一个思路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以后在面对决策时还是要有数学精神,积极的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践行知识就是力量的内涵。

2. 通过37%规则的习得让我意识到数学的力量,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多多学习能在生活中直接应用的致用类数学知识。比如,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帮助自己瞬间改变很多观念。这一类的知识属于知道它是什么的那一瞬间就完成了思维的进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