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们一起;2018,芝麻开花。疑难杂文

作家的孩子是怎么写作的?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牛皮社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想必每一个过来人都有所体会,特别是其中的作文,曾让多少学生折戟沉沙啊。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可是作文不是你想得,想得就能得啊。

很多学生咬烂了笔帽,揪断了头发,刮空了枯肠,但就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恨不得自己有个当作家的老爸。那么,作家的孩子是怎么学习写作的呢?这就是我看《花萼与三叶》这本书的初衷。

作家的孩子是怎么写作的?

严格来说,《花萼与三叶》其实是两本书,一本叫做《花萼》,一本叫做《三叶》。先说《三叶》,由于作者是叶氏男女兄弟三人,故此名之。而《花萼》这个书名,则是他们的父亲题写的,因为棠棣树之花,萼蒂两相依,有保护花瓣的作用,古人常用“花萼”比喻兄弟友爱。所以,这《花萼》与《三叶》其实是一个意思,一脉相承的。

这叶氏男女兄弟三人,大哥叫叶至善,二姐叫叶至美,小弟叫叶至诚。光看名字就可知这一家的家风如何了。他们的父亲,叫作叶圣陶,没错,就是你心里想的那个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

《花萼》与《三叶》这两本集子,分别写于1942年和1944年,是兄弟三人习作的结集,分别由著名学者宋云彬和著名作家朱自清作序。

叶至善在《花萼》自序中表示:“我们写这些文章,原为练习,合将起来,岂不成了作文本儿?”但事实上,集子中的文章涉及面很广,文句优美,且颇多思考,颇有深度,宋、朱两位大家在各自所写的《序》中有很到位的点评,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作家的孩子是怎么写作的?

总之,这是一本不仅要读正文,连《序》、《自序》以及《后记》都要好好去读的书。叶至善在《重印后记》写道:

“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我们愿意把自以为受到好处的这两条守则,贡献给愿意学习写作的年轻朋友们。”

要写自己的话,我以为,就是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写作素材。书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们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思所想。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自己亲自扑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写出来的才会是自己的话。

作家的孩子是怎么写作的?

关于修改,至善在后记中写道:

“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

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当作家的爹,但是,写完文章之后,自己多读两遍,总能发现一些不足之处的。把不通顺的句子理顺,把多余的字词删去,文章毫无疑问会越写越好的。

最后一点,写作是需要同伴。叶家三兄妹在写作的过程中,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促进,后来他们都走上了文学写作(翻译)的道路。也许大家不一定有兄弟姐妹,但如能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写作的路上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