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性与死亡
曾氏语录:
1. 人类面临的最大困惑也许并非是生与死,而是男和女;
2. 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Note:
1. 俄狄浦斯冲突是见识问题,见识让你可以获得更解放的人格;(见识≠知识)
2. 心理治疗的意义—打破代际之间的强迫性重复;心理治疗干预个人时,也相当于在干预这个人的家族链;
3. 俄狄浦斯冲突的表现之一—女性生孩子恢复后的性冷淡;
P.S. 性快感缺失或者强度不够的女性,都是以这种方式对母亲“忠诚”,潜意识的意思是指没有独立使用身体享受的权力,我还是未成年人,我的身体还是父母的;
有大量调查显示,女性在35岁时达到性体验的最高潮,男性是17岁;
性高潮(orgasm)又称a little death;
4. 婴儿般的恐惧—死亡如此可怕!不是因为我自己消失了,而是因为周围的人不见了,所以可怕;即对死亡的恐惧比不上对被抛弃的恐惧;
5. 没有客体回应的死亡:我们常常所说的死亡,并不是自己的肉体或生命消失,而是那些证明我活着的人不再给我客体的回应,所以我们死了;
6. 不同阶段时期的死亡焦虑:
6.1 口欲期:如果我咬了妈妈的乳头,会觉得妈妈会抛弃我;
6.2 肛欲期:如果不能控制妈妈的话,我就会死亡;
6.3 俄狄浦斯期:如果有与性有关系的活动,我就会死亡;
7. 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我不能很好地控制妈妈,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时,我至少可以控制一个中间物;
8. 创造力的形成: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就通过想象和创造来弥补妈妈的不足;
男人在天然的创造力上永远不及女人,因为女人能生孩子,这个创造可以抵消男人的所有其他创造,所以以各种创造发明弥补这种不足;天然创造力以外的创造力来自早年因母婴问题而需要的弥补的力量;
但这不意味着拥有创造力必定要经历早年的母婴关系挫折,因为创造力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最主要的应该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9. 温尼科特:没有继承就没有创造;
10. 性行为就是两个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互相的边界的突破;
眼神对视也是意味着心理上边界的突破;(关于社交恐怖—对视恐怖、余光恐怖—感觉到永远处在被指责、挑剔甚至攻击的状态中)
11. 男性来访者对一个年纪较大的女心理治疗师有性幻想,这表面上是与性有关,但实际上有可能是(与成人的性无关的)婴儿般的依恋;
12. 俄狄浦斯情结:即表现为仇恨的对父亲或母亲的变形的爱;
13. 精神分析不分析美好,美好的事物及感受给我们都是享受的体验,而分析表面上看来像是“仇恨”,潜意识里可能是没有解决的俄狄浦斯冲突;--辨别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俄狄浦斯情结及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