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言
作为中国人,需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产生民族和历史的自豪感。而孔子和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应该就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直到现在,他都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孔子生来家境贫寒,他做过很多事,受了很多苦,从而有机会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很多礼仪制度。后来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授徒讲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兴办教育的第一人,使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传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光比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个。孔子教育弟子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爱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孔子都体现了身体力行的特点,他本身就是一位只是渊博的人。孔子提倡向不同的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并且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认为人应该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体现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对儿女慈爱,儿女对父母孝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顺从;在国家这个层面上就体现为君主要睿哲,臣子要忠信。所以孔子主张推行仁政。他毕其一生都在为此努力,虽然最终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但是孔子的这种精神,即为了理想而不顾一次次的失败而始终为此努力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我们可以通过《论语》这部书去了解孔子,也可以对照本书后面所附的孔子年表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看看司马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笔下的孔子的形象,以及司马迁对孔子这位伟人的评价,以便加深我们对孔子的印象,进而了解他的伟大之所在。
今天我们通过《论语》这部书来了解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简单的讲,“论”就是议论,“语”就是谈话。议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既可以有听的人,也可能没有听的人;而“语”则一定是有问有答。也就是说,《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书。这部书应当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论语》这部书的篇幅不长,总共分二十篇,每一篇又包括若干则,每一则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围绕某个话题讲述孔子自己及其弟子的言行,看法,且颇有见地。《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长者,是一位朋友,他不是在教育谁,教训谁,他只是在讲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一个个的想法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总结得来,是那么亲切有味,读之,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我个人也一直在学习《论语》,这部译著小说便是初步的学习成果,希望朋友们喜欢,不是奢望大家一定要喜欢译著本身,而是希望读者朋友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喜欢上孔子,喜欢上《论语》。
郭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