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纵横弹好玩的历史

唐朝的高考:科举制度,也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公平

2019-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白马笑北风

从605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到622年科举制度在唐朝开始完善,给寒门士子创造的无数屌丝逆袭的奇迹,但这个制度远不像表面上反映的那么公平。唐朝科举的卷子不糊名、不誊录,试卷出自谁人之手,主考官一目了然。在决定举子的去取高下时,他不仅看卷面诗文,也会考虑举子的声望与文名。贞元七年某个月夜,举子尹极在寓所接待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访客。微服私访的杜黄裳毫不隐讳自己就是今科主考。他直切主题,告诉尹极,自己非常欣赏他,也希望他能推荐几名才学出众的举子。还没有入闱,尹极和他推荐的人金榜题名已成定局,卷面文字不过聊为参考。

像杜黄裳这样亲身察访求贤的情形并不多见。更多数时候,主考官的判断会受权贵、名流的左右。这些人的推荐是谓“通榜”。譬如韩愈,他推荐的举子当时人称“韩门弟子”。入闱的时候,主考官的怀中已经揣着一份长长的名单。每一个名字边上都用蝇头小楷密密地注明举子的才名、德望,还有他们背后的推荐人。

诗人杜牧入闱那一年的主考官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瘸驴赴他摆下的宴席。见崔郾出门来迎,他迫不及待地高声朗读起杜牧的《阿房宫赋》,崔郾听后也忍不住击节赞叹。吴武陵立刻请求他选杜牧为状元。崔郾也直言相告,状元早已花落别大。吴武陵只好退而求其次,那就第三名吧。没曾想崔郾还是为难地摇了摇头。那就第五名!没等崔郾回答,吴武陵很坚决地说:“如果还不行,就把这篇赋还我。”崔郾连忙点头应允。一回到宴席上,他立即高兴地宣布,刚才吴太学帮自己选杜牧为今科第五名。对杜牧的放荡不羁,在座宾客不无微词。但崔郾也很诚恳地说,既然答应了吴武陵,就算杜牧是个屠狗之人也不能更改了。还好,杜牧总算不是屠狗之人,他后来证明自己屠龙也不在话下。

为了像杜牧这样得到推荐,举子们便把自己平时得意的诗文编辑、誊清为卷轴,投献给当时的权贵、名流。这种风尚就叫做“行卷”。一次不够,隔日再投,称为“温卷”。白居易就是以《赋得古草原送别》向当时的名士顾况行卷。顾况笑着打趣眼前这个只有16岁的小书生:“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已不禁倾倒,赞叹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其实科举考试成绩相当一般,可以说是屡试不中,跟他后来的文宗之名完全不相称。他祖籍原本在陕西,后来迁至陕西渭南县下邦镇,最后不得不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在宣州冒籍考试。为什么呢?因为安徽的录取率比陕西高。11年后,当他27岁时,白居易已成为一个大龄青年后,才进入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从此横扫长安文坛。

卢储的”行卷“就更是一个浪漫故事了。他向尚书李翱投赠诗文时,正逢主人外出。李翱年方及笄(16岁)的爱女从案几上捡起卢储的卷轴。细细诵读后,小姐断言卢储一定会是状元郎。这话恰好被回来的李翱听见了。数日后,他就托人向卢储提亲一卷诗歌成就了一门姻缘。来年金榜题名时,也就是卢储的洞房花烛夜。这位新状元兼新郎官的才子乘兴写下了一首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谁的卷轴能放到公卿名士的案头呢?当然是门第显赫的士族子弟。透过刚才提到的几个故事浪漫的情节,我们看见了一点儿都不浪漫的本质: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声名显赫的元老重臣,卢储是海内“四姓”之一的范阳卢氏子弟,而他的岳父李翱更出于唐朝门第第一的陇西李氏…没有这些市侩的前提,故事又何以能演绎得如此美丽?卢储的故事只是偶然开放在明净月色里的昙花,寒门举子的落寞背影却总在明月照不到的地方。正如《旧唐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

这种对人不对文章的做法将举子的先赋身份作为擢拔人才的尺度,多少还残留着九品官人法的袅袅余韵。在科举考试的形式下,高第士族重新赢得了政治优势。考试成了他们又一条青云之路。文化底蕴深厚、人脉深厚的士族,如荥阳郑氏、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的子弟纷纷入闱应试,为自己博取进士功名。重视科举的晚唐,来自士族的宰相反而比过去一百多年都要多。科举选拔和门阀政治,这两种冰炭对峙的观念竟然模糊了界限,消弭了分歧,为士族高门的子弟迎来了最后的东风。最后,在许多看似美丽的故事中,科举制度失落了其本应具备的意义,在晚唐的牛李党争一宗惊天舞弊案中直接滑向荒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