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作家凡人日记心情随笔

随笔(八)温和的走向回忆

2022-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冰瑗

读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读完书中孙光林的叙述,感受着冷静又残忍的文字凌迟着一寸寸内心,细细品味久违回忆带来的悠远细碎的伤痛。

为什么总爱回忆过去呢?过去的一切都发生过了,过去的一切都是既定事实,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果,所以没有了面对未知的恐惧。过去就像一块还没有定型的橡皮泥,可以在脑海里尽情的揉捏,修改,换取精神上的片刻安宁。但是事实上回忆过去带给自身的更多是无法更改的难言的伤悲吧。

我刚上高中那年,因为受不了高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的打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躲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肯出来。我会回忆过去那个走在学校海棠树下的纤瘦的女孩,回忆总黏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回忆过去心安理得远离人群又不怕非议的模样。总之,我固执的躲在自己创建的避难所,假装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梦,直到现实所带来的巨大的苦痛——我认为的,让我难以忍受。

所以我又盲目的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拥有着未知的恐惧却存在的危险的希望的事物。我挣扎在过去,现实,未来之中,筋疲力竭,消亡的悄无声息。

不知道这世界上有没有一座城,能与时间并存。但我知道,我精心建立的乌托邦的粉碎,只在一夕。我总爱用“痛苦”“悲伤”“无奈”形容我的过去,可是却矢志不渝的为未来涂上“祥和”“静谧”“美好”的期待。当我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不能这样了的时候,我开始尝试自然的接受过往与未来,存活于现实,而又存活于无限个过去和未来当中。可是也不禁在夜晚来临时怀疑,这是否又是一栋全新的楼阁,一声塞壬海妖的悲泣。

可能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将过去的很多事交还给了时间,亦或是说时间掠夺了大部分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留给我一大片空白,或者麻木,或者是我希望的淡然的接受。像是尘封在高阁之上的上了锁的箱子,也可能是大脑的保护机制。

《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林在孙荡有两个要好的伙伴。我记得我小学最开始也有两个姑娘在身边,一个是二年级转学过来的桃子,一个是一年级时摔伤脚腕的小闫。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三个经常在一起玩,甚至常常脱离人群。有一次我们三个玩的太投入,以至于在上课铃响之前都没赶回去,我们班任当然很愤怒,罚我们三个连续三天中午在讲台旁罚站----印象里小学唯一一次罚站。但是后来小闫跟随经商的父母去了北京,桃子和我也不经常在一起了。我分别在初中和高考之后见到了桃子,只是似乎也说不出来什么。那个曾经能让我非常坚定的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女孩,第一个湮灭在无声的岁月里。

有时我也会想起一个男孩的眼睛,看着窗外漫天的飞雪想起来过往的欢欣。但是我也很清楚的知道,我所怀恋的是静止在想象中的人,而且再也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第二个。我所怀恋的是静态的不切实际的宁静----在过去也没有发生过。然而这就是回忆的魅力吧,我能任意赋予过去发生的事我想要的意义,让它们变得合乎我的逻辑。倘若塑造记忆能建起一座城堡,那我的乌托邦的大部分都由此组成。

孙光林在面对好友的背叛时表现出的错愕,也是对成年人掌控孩子这一行为的不解。老师用自己的威严与诱导,让孙光林的好友监督“犯错”的他。书中写到:“成年人的权威,使孩子之间的美好友情顷刻完蛋。”似乎在那个年纪,大部分孩子都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赞赏吧。小学的时候我们有一整面墙的光荣榜,我们那个女班长的小红花永远是最多最高的。在我看来,与其说光荣榜是一种奖励机制,不如说这是能让孩子欣然接受的强制手段。孩子们每天会战战兢兢的关注自己的小红花,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做作业做的好了,得到一朵;哪次作业写的不好了,摘掉一朵。但是我们也没有确切的赏罚标准,一切都是按照老师的心意。那些擅长卖乖的机灵孩子,永远能得到更多的奖励。当然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话了。

我很多次在梦里回到小学,但都是在昏暗的天空大雨滂沱之下恐惧的走向教学楼。高中有一次有机会回到小学校园里,却惊诧的发现这个带给我最原始的痛苦的地方,完完全全的淡出我的记忆了。我似乎把过去强加在这片土地的执念归还给了它,仿佛走进哪座平平无奇的房子,只是还记得房子的形体。我记得拿到毕业照的那晚,我来来回回念了好几遍同学们的名字,觉得不可能忘记谁的存在。而事实是,大多数人的面容与事迹都被遗留在过去。

高二开始喜欢记日记。最开始只是偶尔写点什么,让过多的想法不要在脑海里横冲直撞。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发生过的事的占有欲,希望它们以一种更稳定的、不易消散的方式存在着。可是事实上,记日记让我觉得轻松的一点是,我不必刻意记住发生的事情了,也不会因为忘记而恐慌。这就导致我反而会更自然的忘却很多事情,闲下来再翻日记时,才模糊的记起。然而我发现,我对高中的情感并不会基于更加真实的日记----日记有时也记录不下真情实感,还是来自于我脑海中的影响。《在细雨中呼喊》意大利文版自序写到:“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更换着自己的组合,以求获得不一样的经历。”但是说实话,这样做并不会百分百带给自己安慰和快乐,这只是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心理,不代表这样做是合理的。那个占据了我大半日记的少年,最终将以一个有温度的人的身份出现在我面前,而不是永久封存在文字里。那些因为执念而留下的人,最终也会被二维化,消散掉实体,沦为幻想的产物。

我赞同的是,回忆过去的美好的确可以中和掉一些现实的苦痛,以此达到“和谐”,但是过于纠缠过去,美好的事反而会变成新的伤口----当下的求而不得。何必强加给回忆过多的意义,我们可以回忆,但是只需要静静的感受。在遥远的未来,也总会回想起当下发生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