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2018-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多味居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名称来源

“尼亚加拉瀑布”也直译作拉格科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

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 (后称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新大陆之前

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瀑布位置

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禁不住为它“不可思议的美”赞叹不已,并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 ,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把这一胜景介绍给了欧洲人。

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称其为“Niagara” (尼亚加拉)。

但让尼亚加拉瀑布真正声名鹊起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兄弟吉罗姆·波拿巴,当时吉罗姆带着他的新娘不远万里从新奥尔良搭乘马车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欧洲后在皇族中大肆宣扬这里的美景,于是,欧洲兴起了到尼亚加拉度蜜月的风气。时至今日,到这里度蜜月仍是一种时尚。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西行漫记(三)——尼亚加拉大瀑布

1812战争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

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

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也发展起来。

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着中国“和为贵”的箴言。

地理环境

组成

尼亚加拉瀑布实际由3部分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马蹄型瀑布(Horseshoe Falls))、美利坚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纱瀑布(Veil of the Bride Falls)。

 

马蹄形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其形如马蹄;美利坚瀑布在美国境内,由山羊岛隔开;新娘面纱瀑布,也在美国境内,由月亮岛隔开了其他两瀑布。[3]事实上,在美国境内看到的只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览全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