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思维不正问 第三十三课
时间:2018年6月20日周三晚
上课内容:第十六篇章--悉知悉见离邪见 967经
这一经讲述了阿难于后夜在河边遇到俱迦那外道,外道以十四不正问癞咨询阿难,阿难不答关于死后有无的问题,并说明此事非不知非不见,而是悉知悉见,见可见处。
学习序言部分可以知道,这一篇章讲的内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自性见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二,自性见的过患;三,自性见的解决方法和功效。
自性见发展的基础是,有情众生对自性见先天的执取,是基于我见延伸出来的两个发展方向,断见和常见。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通过顺逆两种思维去认识。自性见有何过患,十四不正问就是过患,会导致于法处有疑,难以成就四不坏净,解脱无望。所产生的过患也是有层次的。那么如何解决自性见,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见五蕴为苦的所见之处,知五蕴集起的所起之处,明确舍离五蕴的执取而烦恼灭的缠断处。这些是四圣谛的内容,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解决自性见的功效是,不被诸天,魔梵所动摇,诸天可以理解为贪,魔梵可以理解为嗔,其实是不为贪嗔所动。
下面学习967经文,时间:后夜,地点:榻补河边,人物:阿难陀尊者和俱迦那外道,事件:两人巧遇。
从时间上后夜来看,过去的修行氛围远远超过现在,虽然谈物质条件现在是比过去好,但是修行的关键条件是内环境。内因条件决定了外缘条件,如果外在环境能够干扰到你,说明内因环境没有建设好,导致行为是初夜后夜精勤睡觉,而不是在精勤修习。
从地点榻补河边来看,阿难陀尊者作为圣弟子,在河边洗手足。这个圣不是说的神通的能力,而是圣在洞穿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彻个体身心的真相,圣在洞穿洞见的能力。真相是对于修行之路的正确认识,通过正见的修习产生正思维,进而引发正语正业正命,持续的正精进,自然而然的正念正定。这条修行之路就是八正道。认识不到正见,意味着认识不到八正道的重要性。无论生到哪里也都需要断除身心的染爱执取。
这里说到,很多人认为四圣谛,八正道是小乘佛法,不究竟。其实是你认知的不究竟,并不是佛法的不究竟。《佛说阿弥陀佛经》里面讲道,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成佛之后还是在学习三十七道品的内容,说是小乘佛法,不正是自相矛盾吗。
经文中的沙门,包含所有的修行人。所以会问到,哪一种沙门?在俱迦那外道请教的时候,阿难陀尊者的回答,“随意所问,知者当答”,说明了他的自信,真诚,谦逊,诚恳。外道问十四不正问的问题后,回答“世尊所说,此是无记”,说明了阿难陀尊者尊师重道,不忘法义的践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说“非不知,非不见”的时候,是对正法的维护。
这一经中,俱迦那外道的发问是:云何知,云何见?通过一经经的学习下来,外道由之前的听到回答不发问,后提出错误的发问,到现在的有启迪的发问,也是在教我们如何正确的启问。外道是听过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的言论,不然会详问何为见可见处,而不是问尊者何名。启示是对平常的言语何行动,需要观察其背后的动机。外道本来是站在挑衅的立场,后面听到这样的言论,唯有叹服。
知见五蕴,五蕴的苦是由于身见的造作,需要透析身见的造作,用正语正业正命透视,用正见穿透身语意三业。佛法的知与见,说的是知五蕴,见五蕴。知法见法的环节,是解脱的必经环节。十四不正问中,对于不知不见,佛陀根据请法人的态度不同,所展现的回答也是不同。这里的不知需要区分是真正的无知还是自以为是的知。
佛法的修学正是为了知见五蕴身心的苦,苦集,进而向灭的修学道迹,以断除烦恼苦迫的束缚处,从而达到身心的完善解脱。十四不正问的邪恶知见需要修学的行人彻底的舍离与转化,提起世尊的教法,以缘起四谛来如实知见五蕴身心的无常生灭,从而完善地解决五蕴地执染与无明。需要不断地引导生命直面于烦恼地深渊,投正念于烦恼处从而了知烦恼地本质,进而给予合理地出离。世尊或是善知识并不能代替个体生命修正业习,只要那些愿意接受世尊正法并且坚信世尊教法的行人,于践行正法的过程中,于奉行教法的实修中,才能对于个自的生命业习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与修正。于身心中善护正法之念的行人,正法之念也必善护如此行人的身心,祥和的安宁与寂静的喜悦也自然植入行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