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油腻”,中年男还可以怎样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537083/ea302e5a6d90080e.jpg)
一、痛并享受着
人有两方面的成长,一方面是肉体的生长,一方面是精神的觉醒。万万没想到,在中年“油腻”的年龄,就在最近,有两个新的“习惯”正在重塑我的生活。
1、每天早上6:15左右起床,锻炼30分钟(仰卧起坐100、俯卧撑60个、四肢拉升8分钟、揉腹挫腰各100下……)。
2、每天学习两场线上课:S老师早6:30《持续学习》读书直播,007社群早7:00写作7课直播。每晚提交读书会作业,每周五提交007一篇文章。
每一项单独看起来,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然而当这两项以一种极强的烈度和紧迫感压缩在一起时,却会引发更大的反应。“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最近我真切感受到,伟大领袖在100多年前呼吁中华儿女的这句话的含义比我理解的要深刻很多。文明与体魄看似互不相干,其内核却是同一个:强大源自苦与难。也就是在最近,我越发清晰地看到了隐藏在我40多年生命历程中的那条“暗线,内心那握手言和的“苦”与“乐”。
二、70后农村少年的课余压力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西北农村的男孩子,尤其是父母都是农民的人,想必大多数一定承担过如今看来超越年龄的重体力劳动。三十多年过去了,即便成年后一直在城市工作,每年仅有几天回老家看看,也难以磨灭这种沉重的劳动给我心中深深的烙印。
80年代,我家所在的关中平原农村地区已经用上了电灯,我们村里已经有了机井(抽水泵抽水)。虽然已经摆脱了手摇辘轳从水井打水的辛苦,可是也只是把水从地底下抽到地面上的蓄水塔里而已。每户人家的用水还需要自己用扁担去挑。我家那时候有6口人,还养猪、养羊、养骡子,相较多数人家用水量更大。每天都需要在早晨的抽水时间去担水。因为父亲每天早早就得赶着马车去40里外的城里贩运蔬菜,十二三岁的我早早就担负起了家里的一部分日常劳动,除了挑水,还有拉架子车、锄地、割麦子、收玉米、摘辣椒……
我们用的挑水扁担两头是用于挂水桶的铁链钩,因为我个头小,需要缠起来一圈才能使桶底离地面高一些,不至于蹭着地。每次在水塔边装满两桶水后,我就咬牙担着往前快步走。因为走快才能缩短到家的时间,才能减少扁担在肩头沉重的压迫感。水桶直径35厘米、高40厘米,两桶水大约有50公斤重。我清楚的记得,俯下身子挑起担子之前,我会先憋一口气,然后挑起担子就往前走。毕竟是小孩挑大桶,力气实在不足,走起路来左摇右晃,见到的人都绕着我走。大约走七八米就得赶紧将水桶放到地上,然后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还得用袖口擦掉额头的汗珠(否则时间一长汗水就跑到眼睛里了)。我常常因为放下得太快,致使不少的水从桶里晃出来。常常是走一路,水也哩哩啦啦流一路,看着心疼也没办法,因为实在无法做到像大人那样沉着。我心里只是想着一件事,要赶着在有限的供水时段把家里两处大水缸都装满水。
类似这样把孩子当成年劳动力用的情况持续了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直到我上了高中,村里才给每户装上了自来水管,不用再跑那么远的距离挑水了。我清楚地记得,在临高考体检时,医生说我的脊柱严重侧弯,回想起来,那必定是常年挑水、拉架子车等重体力劳动留下的一个后遗症。
三、苦难给了我什么
参加工作后,领导给我的评价词语大多是“踏实”、“靠谱”、“劳模”等。即使遇到节假日长时间不休息工作,我都不觉得有多苦。因为比起我小时候干过的农活,这些不知轻松了多少。即便上夜班到凌晨,第二天我照样不会睡懒觉,早早就跑出去逛街了。我想或许就是小时候“被迫”经常性的、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练出了我巨大的忍耐力和厚实的身体底子。
曾经听过有位健身教练说“练到力竭,让你肌肉快速增长,肌肉的增长原理就是锻炼过程中,让肌肉纤维微小损伤和撕裂,然后超量恢复和重建,刺激肌肉增长”。确实,“超负荷”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看似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多数主人公背后都做出过巨大的付出。
要说我爱干农活,那肯定是骗人的,我依稀记得,父母喊我干农活时,我经常是极不情愿,嘴里还嘟嘟囔囔的。长大之后,理性上懂得家里穷,父母养活我们兄妹三人不容易,孩子有时间是该帮着干家务。直到最近这些年,自己亲历养育两个孩子的种种大小事情后,我的内心才开会转过弯来。我甚至有点感激自己曾有过那些艰难的少年时光,真是那些年那些事塑造了我如今的性格。
四、笨小孩掉进书海里
小时候,我是一个很笨的孩子,从来没有觉得学习哪门功课轻松。我也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上学十多年,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哪怕小组长也没当过一次。也不知道是家里真穷,还是父母觉得买书哪怕是便宜的小人书太浪费钱,我们家极少有课本以外的书本。以至于我对学习一直是能学多少学多少,没有格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佛系少年”。
一切的改变发生在1998年来北京打工后。当时在北京海淀的一家台企工作。因为工资低,对逛商场没什么兴趣。也对打扑克、聊天吹牛等事不太热衷。休息日的时候,我就到处去瞎逛,好奇的脚步最终在北京海淀图书城停了下来,之后每周休息一天的时间大多泡在了书店里。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这些年,创业者云集的中关村创业大街那时可是名副其实的图书城,容纳了足足上百家大小不等的各类书店。在书店里,往日的学渣竟然迷上了看书,反正敞开式书店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书,不买也很少有人赶我走。记得在那一片区域,当时去得次数较多的还有北大南门外的风入松书店,那里的氛围让人一直很迷恋。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1998年5月北京图书大厦开业,号称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丰富的书店。作为书虫,我岂能不去亲眼见识一下。那一趟,我真是开了眼。整整4层楼全是书,我内心欢喜,可是我并没有不知所措。毕竟我有在海淀图书城“博览”群书打下的底子,也有自己喜欢的类目,比如社科类图书,比如新书推荐。一口气读了4个多小时,直到因为要回去上晚班才不得不离开。那天的事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我骑着一辆自行车从西单回海淀,路上下起了大雨,因为怕上班迟到,我没有停车避雨,而是执拗的一直骑,回到店里时,被大雨淋透的体恤衫都已经干了。那时候真是年轻啊。
五、阅读给了我什么
阅读锻炼了我的文字敏感性和动笔能力,让我有了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岗位的步步晋升。
阅读帮我打开了内在的世界,虽然还是内向,但我已经慢慢从宿命、认命的状态逃离,我开始有了要为自己做主,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和信心。
阅读帮我从一次次艰难中挺了过来。记得儿子小时候易生病,更揪心的是他感冒就会发烧晕厥。初为父母,我和爱人一次次在担惊受怕中度过。那时我开始大量阅读健康类的书籍,《人体使用手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甚至还有《思考中医》等专业性书籍。我还根据书中方子,亲自选材、制作了一种增加体质的药膏给儿子服用。庆幸的是,小时候经常让人担惊受怕的儿子如今长成了身高183厘米的壮实小伙子。
阅读大大延缓了我这个中年大叔的怠惰感。很庆幸,因为从事教育行业,阅读既是学习也是工作。2020年疫情,深度参与公司业务线上转型,拍摄剪辑制作短视频要用就学,我也很少怯场,感谢这些年养成的持续学习习惯让自己保持了灵活性和应变力。
六、游戏才刚刚开始
或许越缺什么就会下意识的主动弥补什么。小时候学习差,读书少的匮乏感曾经是我心底的难以逾越的自卑黑洞,然而谁能想到,我这些年与书走得反而很近。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读书学习拯救了我的精神,点亮了我的生命。
要问我一个中年油腻大叔如何重新焕发生机,我会说:去运动、去阅读。
但愿我如我所愿,一直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勉励自己,成为一个有精气神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