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因爱而性,女人因性而爱,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小美前些日子向我传递了一个她的观点:
男人都是因为性才有爱情,女人都是因为爱情才会发生性关系。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爱情比喜欢更复杂,因而更难进行测量,研究起来也颇令人困惑。
人们渴望爱情,为它而生,为它而死。
很多人都听说过,热恋中的男女大脑会产生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让人产生兴奋。
于是“多巴胺”小朋友不乐意了,立即为自己正名:作为优秀的大脑神经递质的一员,我不但让哥哥姐姐们恋爱,我要是兴奋了就率领全族让你上瘾,要是不高兴了,整个家族跑路让你得个帕金森、精神分裂啥的都是小事儿!
所以呀,这样的解释也并不全面。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爱情三成分理论:
显然,小美提出的问题属于“浪漫的爱”阶段。
哈特菲尔德将这样的激情之爱定义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对满怀激情之爱的一方而言,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作出了回应,那么他就会感到满足而快乐,大脑疯狂分泌“多巴胺”小朋友;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没有做出回应,那么他就会觉得空虚儿绝望。
所以激情之爱包括情绪的急突转变,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容满面;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欲绝。
如果激情是一种被标识为“爱情”的能随时召唤出“多巴胺”小朋友的话,那么任何一种可以增加兴奋感的东西都应该可以增强对爱情的感受。
于是,沙克特和辛格提出了情绪双因素理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地归因于这位女性。
如何理解呢?
为什么刚在一起的情侣会选择看恐怖电影、游乐园坐过山车呢?
因为这样的活动频繁召唤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小朋友,于是“肾上腺素”小朋友也跟着一起出来凑热闹,这个时候,男性就会觉得身边的女性极其有魅力,他理所当然地将其归因为女性自身的魅力,实则是这些活动吸引了“多巴胺”“肾上腺素”小朋友频繁出现,让自己产生了这样的幻觉。
往往这些时候,男性会对女性产生性唤起,小美的困惑背后的答案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呢?
其实呀,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延展,激情之爱既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现象。
浪漫爱情是性欲和深厚友情的综合体。激情之爱=欲望+依恋。
这一点在性别上就有了明显差异。
很多社会心理学家重复的研究表明,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
男性似乎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而且相比于女性,男性跟不会轻易结束一段即将迈向婚姻的爱情关系。
而在大多数的异性恋关系中,最先说出“我爱你”的往往是男性而非女性。
但是,热恋中的女性一般会投入和她们的伴侣一样多的情感,甚至比对方投入的更多。
所以女性才会后知后觉地产生认知,自己是因为先产生了爱情才会产生性唤起。
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友谊中的亲密感,也会更多关心她们的伴侣,男性则比女性更加注重恋爱中的嬉戏以及性方面。
所以你是不是突然能够理解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经典的吵架桥段:
男朋友说,宝贝,我想你了。
女朋友说,没空,跟我闺蜜逛街呢!
悄悄告诉你哦,女性在疯狂购物的时候也是能疯狂召唤出“多巴胺”小朋友的哦,所以为什么很多女孩子失恋之后会选择疯狂买买买!
小美的疑惑的背后的答案是不是就解决了百分之九十了呢?
喜剧演员理查德·刘易斯曾说过,“当你恋爱时,这就是你一生中最为绚丽多彩的两天半。”
那种新奇感,对对方的强烈迷恋,激动人心的浪漫总会逐渐褪去。
所以,如果一段亲密关系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这也就是“伴侣之爱”。
令人激情迸发的“多巴胺”“肾上腺素”这些小朋友长大了,变成了“催产素”来让哥哥姐姐们维持依恋感和信任感。
平和代替了狂热,两个人更多通过责任感、互相支持、互相付出来维系这时期的爱情。
是不是突然能理解了父母辈的爱情?
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且互相回报,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根植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旅程,从而愈久弥醇。
所以小美呀,不管因为什么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你们之间共同付出的一个平衡状态,替代了男女亲密关系中的生理心理差异,让你们的爱情关系一直处于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