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妈宝男,我更怕妈宝女
作者:夭夭 Queen主义
Queen主义,拥有50万粉丝的时尚自媒体平台,传播优质观点、推荐走心好物
前两天看了一部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这个“妈宝女”的故事正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在一个家庭里,妈妈和女儿的关系是更严重的矛盾体。
女主25岁,按照妈妈的规划在一家女校做英语老师,事事都要找妈妈拿主意,觉得和妈妈在一起比和朋友在一起更快乐,对妈妈的喜好比自己的喜好更清楚。
女主妈妈,不爱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过得不够好,把女儿当作替身帮自己圆梦,偷偷跟踪自己恋爱的女儿,甚至为了留住女儿去勾引她的男朋友。
剧中的父亲,仿若不存在,不参与家庭中的任何事情,终日忙于工作。
很多人说这部剧毁三观,无下限,但我却觉得它诚实地反映出现在社会中的一种家庭关系,只是表达方式和人物设定略微夸张。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于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剧中的人物设定就特别符合这种模式。
有的父母,生的不是孩子,而是分身
虽然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这种观点已经老生常谈了,但是在以“孝道”为先的东亚国家里,很多家庭里亲子关系依然重于夫妻关系。
“妈妈以大母神的形象存在,以孩子为中心构建家庭,父亲主动或被动在家庭里缺席,更多的追求社会认可的荣誉。”
孩子成年以后,母亲也不愿意放手,“妈宝男”,“妈宝女”便应运而生,但由于东亚家庭里其实多为女性掌权,所以“妈宝女”的危害更大,因为她会把这种模式一代代延续下去。
就像剧中,女主妈妈一方面厌恶外婆对自己的控制,耿耿于怀于外婆干涉自己的选择,一方面又披着“对你好“的狼皮,用所谓”尊重“的软刀子来阉割女儿的选择权,控制自己的女儿。
“女儿会成为母亲,而母亲会死亡,重新再成为母亲”,现实里很多母女关系就是这样的。
仔细想想你和妈妈的相处模式,和妈妈与外婆的相处模式其实是很相似的,即使刻意改变表现方式,但深层的一些东西依然是一致的。
像我吧,我外婆是一个严苛的母亲,对两个女儿要求特别严格,啥事儿都要做主,我妈也就对我更严苛;
我小姨则相反,特别溺爱自己女儿,但是她女儿高考要报自己喜欢的播音专业,小姨不同意,用尽各种方法逼女儿报了“金融”.......
我才发现小姨其实和妈妈外婆是一样的,不过穿了一件“尊重孩子”、“脾气好”的假套子。
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里指出:
母性具有孕育死和生的双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也有吞噬一切生命带来死亡的负面力量。人类母亲在精神层面具有这种倾向,负面的力量太过强大,会阻碍孩子独立,将孩子逼入精神死亡的深渊。
但女性又更倾向于在社会的评价系统里寻求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所以对一些母亲来讲,对家人的控制是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法。
所以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得听我的。”
“我辛苦把你养大,你得听我的。”
“我帮你安排好都是为了你好,别人我才不管。”
除了控制,她们还希望子女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替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理想人生。
所以她们热衷于帮子女安排一切事情,自己喜欢公主风就不能允许女儿穿黑白灰,自己的理想是做律师就要逼女儿参加司法考试,自己喜欢金城武就不能允许女儿嫁给梁朝伟~~
她们在安排子女人生的时候得到一种“我可以掌控”的快感,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替身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唯独没有倾听子女自己的意志。
更恐怖的是这种母亲戏很多,在子女表现出反抗的意思时,她们会表现出受了无数点伤害,用“生病”,“哭泣”等示弱的方式,激起子女的内疚感,让他们妥协。
除了这种连体婴儿式的控制模式,还有一种特别典型的——暴力控制型母亲。
女主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后藤礼美的母亲便是这样,她害怕女儿抛弃她去投奔离婚的父亲,就用谩骂和殴打的方式阻止女儿,对女儿的只有负面的评价。
这种母亲就是“从不会夸赞自己女儿的母亲”,只会用压制,诋毁,暴力殴打的方法来打击女儿,把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力投射在女儿身上。
但暴力控制只会让亲子关系更加恶化,要么子女会胆小懦弱,要么会更加叛逆,追求自由却又暴戾。
子女想反抗?内疚和负罪感压死你
对控制欲强的母亲来讲,最迫切地就是建立起和子女之间的边界感。
对子女放手,不要参与太多子女自己的事情,让他们独立做主,主动和子女分开,让子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但由于认知的有限以及习惯的养成,改变父母非常困难(亲测失败N+1次),与其要求她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不如子女自己强大起来,坚定地拒绝父母的绑架。
这一步同样不好走,因为被控制性母亲养大的孩子,有种天然的“察言观色”本领,害怕反抗自己的母亲,害怕惹母亲不高兴。
就像剧中女主的自白——“我胆小又狡猾,因为不想让妈妈讨厌,光顾看妈妈的眼色,只做妈妈中意的事,事情进展不顺利的话我就怪罪到妈妈身上,欺骗自己,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喝着讨厌的果昔,穿着连衣裙,笑眯眯的站在讲台上……”
我也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所以特别有同感。
我妈妈会去评判我做的每件事情,买的每一件东西,还会评价我对宝宝的教育理念,在她的认知里,只要不是她认可的,就是错误的。
和女主的不同的是我的叛逆期来的比较早,反抗妈妈控制的道路也更漫长。 但每次我反抗成功的时候,她都会幽怨地说“把你养大了,你当然看不上我了。”
每次听到这种话,都是又愤怒又内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背叛了母亲,是不是真的没有良知。
用了很长时间,借助了一些心理疗愈的方法,才把自己从这种模式里拉出来,坚定了“错的是妈妈不是我,我有权利过自己想过的人生”这个信念。
但依然会在和母亲的争吵中,浮现出“我是不是做错了”的念头。甚至会在一次次的争斗中幽怨地想: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母亲,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家庭,我不想要这样的人生。
摆脱自己原生家庭阴影的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要和自己的习惯作斗争,要打破自己固有的三观重塑自己,但只有努力地去打破这个模式,才能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从家庭的恶性循环里跳脱出来。
除了学会对父母说不,最重要的还是克服自己的懒惰和依赖感,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少依赖父母,一边做着啃老族,一边又想要独立和自由,便宜哪可能都让你占全?
不贪恋有父母照顾的舒适生活,勇敢地和父母分离对父母说“不”,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迈出的一步,很痛苦,但不走出来就永远不能独立。
丧偶式婚姻,可能是你自己作出来的
我们说不健康的家庭里有一个缺席的父亲,但男人的缺席除了他们自己的逃离,还有一个原因是“家庭里,女人推开了男人,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和参与感”。
剧中妈妈所有的重心都围绕着女儿转,早餐要做女儿最喜欢的,选家具定装修风格和女儿讨论完全不问丈夫的意见,丈夫面临失业她却拒绝沟通只担心“没有薪水要怎么生活”~
爸爸呢,则顺水推舟地选择了逃避。
得不到丈夫爱和重视的妻子更加火力全开痴缠女儿,趁机偷懒的丈夫长吁口气感觉解脱,甚至推波助澜进一步将女儿推给妻子转移妻子对自己的注意,这样的恶性循环里,女儿就成了一个替代品和牺牲者。
细究起来,这种悲剧的起点就是——这段婚姻并没有爱情和感情做基础。“缺席式”父亲的解决方法,除了自己不去做“大母神”,不过多掌控家庭里的权力之外,最根本的是让婚姻以爱情为基础。
剧中妈妈因为要摆脱母亲的控制,走出失恋的阴影,选择了看上去老实可靠的丈夫,如她所愿,丈夫踏实安稳,婚姻波澜不惊,但感情质量低得吓人。
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某个女生,因为和相恋多年男友分手,于是匆匆找个人嫁掉疗伤,反正嫁谁都一样~~
为了躲避父母的控制或逼婚,相亲时找一个“硬件设施”相当的男人就闪婚了~~
但是除了极少数的案例比如大S和汪小菲,闪婚、为硬件设施结婚的婚姻,一般都没大有好结局。
关于婚姻,我们谈了太多的“门当户对势均力敌”,特别看重经济社会地位的对等,还衍生出了“经济适用男”这一说法。
但是婚姻不是一桩交易,除了可量化的外在条件,两人之间相伴几十年靠的是交流和默契,还有“成熟的成年人”羞于说出口的“爱”。
夫妻相爱是破解婚姻问题的不二法门,相爱的父母,她们有健康的亲密关系,能保持良好的精神交流,在这种流动的爱情滋养下,他们自然不会从子女身上寻找“爱“的着力点,也就不会对子女掌控太多。
“爱情”也需要经营,漫长的婚姻、琐碎的日常会吞噬爱的激情,保持个人不断的成长,不困于家庭的琐碎中,才能让彼此长期保持同频共振。
不要抱怨你的婚姻里没有爱情和激情,不逃避/不投射,认真经营自己的婚姻,才能留住爱情,拥有健康的婚姻/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