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选择善良
如果有可能,请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不仅会温暖他人,也会似心底的一道光始终温暖着自己,虽然这并不是当初为善的本意。 ——阿开
《放牛班的春天》是部经典老片,重温经典依然能感到影片所带来的温暖,是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温暖。
影片是于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
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一所学校任教,不过他面对的并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一群被社会、被家庭定义为有各种问题的男孩子。马修一改学校传统做法,用心底无私的爱、用歌声点燃了孩子们心底的希望之光,从而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当时正值二战刚刚结束,一切都还处于战后的混乱时期,一如马修自己的生活写照,怀才不遇、时值中年依然独身一人,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去一所池塘底学校担任助教。
校长以高压政策管理学校,效果却不甚理想,孩子们依然暗中抵抗。马修则不然,他把这些男孩子当成普通孩子一样,没有给这群淘气的孩子贴上固有的标签。尤其是对待佩皮诺,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般的爱护。那个小小的佩皮诺每逢周六,常常都要守在学校门口,他执着地认为他的父母会在周六接自己回家,岂不知他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
影片有多处温暖的镜头,让观者隔着屏幕仍能感到那股暖流,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马修带走了佩皮诺。
当校长进行面试考试时,马修会偷偷地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们问题的答案,以免孩子们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会教孩子唱自己为孩子编写的歌曲,对于实在不会唱歌的孩子他也会让他负责举着乐谱参加演唱;他会把年龄尚小的佩皮诺抱到桌子上观看演唱;当校长不允许唱歌时,他会在晚上偷偷地教孩子们唱歌;他会在校长不在时,悄悄地带着孩子们离开压抑的学校外出游玩。
由于马修独特的教学方式、由于私自带着孩子们外出,学校以违反校规为名解聘了马修。马修被解聘了,但孩子们却不允许离开教室去送马修,于是从窗口伸出了一双双小手向马修告别、一只只纸飞机飞出了窗口,孩子们把最真挚的爱写在了纸飞机上,并唱起了马修教给他们的歌……马修拾起了纸飞机,深情地望着窗口。
在马修准备乘车离开时,小小的佩皮诺一路跑来,请求带他一起走,犹豫片刻后,马修抱起了小小的佩皮诺,带着他离开了学校,回家了。佩皮诺的执着等待终没有错,他果然等来了父亲来接他回家,因为马修走的那天恰逢周六。
虽然马修任教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却点燃了孩子们内心的希望之火,那个有着天使般面孔却异常叛逆的少年得到了马修的启发,最终成为了一名世界著名指挥家,相信其他孩子的人生之路在马修的启发下也会有所改变。
是马修给“放牛班”的孩子带来了希望之光,在黑暗中指引了他们前进的方向,正如歌中唱到,“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
《放牛班的春天》又名《唱诗班男孩》、《歌声伴我心》,不过倒是觉得还是《放牛班的春天》更为贴切。“放牛班”指的是一群被放逐的问题学生,换言之就是没有未来可言的孩子,可是就是这个“放牛班”却来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是他给孩子们带来了音乐的感动、带来了希望,也让孩子们看到了未来之光。
为了使影片更加贴近生活、自然,巴拉蒂没用专业的儿童演员,而是通过工作人员找来的二千名有潜质的儿童试镜,最终挑出了65名8至13岁、没有演戏经验但自然率性的孩子,这让本片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更加轻松自然。
本片是一部比较轻松愉悦的影片,孩子们空灵的、天籁班的歌声带给人们实足的艺术享受,虽是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初期、男主又处于人生低谷,但整部影片并没有给人压抑感,相反倒是还有些许的幽默,但更多的还是温暖、感动,是那种来自内心的感动。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它成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本片的音乐荣获了多项大奖,其中一首音乐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电影主题曲。音乐就像一条线贯穿了影片的始终,马修用音乐打开了孩子禁闭的心灵、感动了孩子,也感动了观众,它既像一股暖流,也像一股甘泉,温暖、滋润了孩子们干涸的心灵。
影片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动和温暖,观影后竟萌发了去学法语、去学门乐器的冲动,因为这个其貌不扬、有些秃顶的中年男人确确实实地、深深打动了我,尤其是他在教孩子们唱歌时的样子更是散发着爱的光芒。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温暖,即使是在最残酷的时期,就像《拥抱可能》的作者伊迪似.伊娃.埃格尔所讲诉的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个世界上都存在着善良的证据。
伊迪丝是个犹太女孩儿,在16岁那年和家人一起被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在集中营里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得知父母可能都已经死亡的痛苦和难以想象的折磨下,她和姐姐顽强地活了下来。即使是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伊迪丝还是选择了宽恕,依然相信即使希特勒统治了12年德意志帝国所带来的仇恨,也不足以抹杀掉人民心底的善良。
在极度饥饿,姐姐沮丧至极甚至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时,为了获得食物、为了重燃姐姐活下去的希望,伊迪丝冒着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溜了出去,去拔取几棵胡萝卜,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一名守卫军。在等着被枪杀时,这名士兵并没有扳动扳机,而是把她推了进去,并告诉他人是撒尿的。
第二天这名士兵又来寻找昨天的"小罪犯",伊迪丝以为自己在劫难逃时,他却扔给她一小块黑麦面包,说到:“那件事情证明你一定非常饿。”在那个瞬间,伊迪丝看见了士兵的眼睛,“他的眼睛就像我父亲的眼睛,绿色的,充满了安慰。”
还有,伊迪丝的母亲在走向毒气室的路上,随意地丢掉了一封写给集中营之外的二女儿的信,心里写明了地址。伊迪丝以为母亲是在放弃,哪知母亲当时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在点燃希望。在这群犹太人于黑暗中被送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之时,一个陌生人捡起了这封信,并在信封上贴了邮票,邮寄给了失去了家人消息、焦虑中的女孩儿手中。
“在3000双脚踢起的泥土中,许多人径直朝着波兰的一个烟囱走去,母亲的信却在那里飞了起来。一个女孩放下小提琴,撕开封印。”这是一位母亲在走进毒气室前写给女儿的最后一封信,是那个善良的陌生人完成了一位母亲的最后心愿,而这便是在那个时候世界仍然存在着善良的证据。
尽管这个世界充满了欺骗、充满了竞争、压力与风险,我们依然要选择相信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善良,在希望自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的同时,也请选择做一名心底充满了善良的人。
虽然在不知情的情形也会做出伤害他人之事,但不要有意而为之。因为简单的几句话、一个简单的动作,甚至是一个冰冷的眼神都会是压倒他人的最后一棵稻草,同样,一个暖暖的拥抱、几句暖心的话语,甚至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成人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二字,有谁不是一边崩溃着一边努力地前行呢?!在他人努力挣扎前行之时,请不要吝啬善良,即使不能给予那份温暖,也不要去做那棵最后的稻草。
努力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能给他人带来温暖的人。温暖,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在温暖了他人的同时,也会照亮自己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