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行,万卷书,为你,为我
读书,读书
行路,行路
边走边读,边走边读
行路与读书似乎是一对无法分开的好朋友,每当谈起读书,行路也会与之而出,这是多么要好的一对好友呀。
可惜呀,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热衷于将这两位好友一同携带,更多的是,独自上路,或闭门读书。
即便如此,仍有大批的有位之士,一直将这一对好朋友随身携带,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很出色的,而且都是不平凡的,他们在途中看到了很多,在书中也看到了很多。
这批人是幸运的,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作为这批人的继任者,怎能抛弃这一传统
行路,行路,
读书,读书
不只为我,还是为你
哎,也不知是哪位老兄想出了这样一句妙语,全文我是不知道,关键词知道几个“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能够将行路与读书巧妙的联系到一起,真是不简单。
路我们天天在走,千里路不足为惧;而万卷书很难读,我们有时会连续数年不读书,想要读上万卷,很不容易。
最近,我也在尝试行路、读书,可我发现,以我的个人能力来讲很难两者兼顾,难道是我太菜了?
答案也确实如此,我太菜了。
在我们印象中,古代的文人骚客,是极不寻常的一个群体,他们除了读书考功名外,还经常的游山玩水,其中的李白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他的出生地在唐朝的西南方,至于具体是哪,尚无定论,但普遍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地带却是在中原地区。
咱先不说他在中原各地留下的足迹,单单从碎叶城来到长安这就是一段很漫长的旅程,对于有着现代工具的我们来说,这样的距离并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出行方式只能靠脚或马的年代的李白来说,这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旅行,沿途的美景、各色的文化,都能够深深的吸引他,而这一切,是我们很难想象的,因为我们的出行方式,已经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的,与他所能看到的是两个世界。
到此,我也明白了行路与读书二者为何会被联系在一起了。
有一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一个书生的特点,古代的大部分书生,每天只做一件事——读书。而且他们读的是圣贤书,所谓圣贤书,就是那些被我们认为品德高尚的人的言谈举止,我们都他们的书,就是为了能够变得和他们一样,和他们一样了之后能够做什么呢?只做一事——治理国家,这看起来挺不错的,而事实却总是那么的不尽人意。
读过圣贤书并不能使我们治理国家,以为圣贤书讲的只是一些仁义道德,想要治理国家,只靠仁义道德是完全不够的。
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就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共六部,设置六部的老兄肯定是圣贤书也只能覆盖礼部这么一部,其他五部可不在圣贤书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