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

2023-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浅心静文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抓住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四种景物,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抒发了诗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应该按照学习提示,用一个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诵并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诗句,但我实在想借助这首优美的儿童诗,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创作诗歌。所以借助这首诗歌,我安排了一节诗歌朗读交流课,一节创作课。

(一)朗读交流课

环节一:直接导入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环节二:认识作者

环节三:认读字词

1.指名读,正音 (曝晒、晕皱)

2.齐读

环节四:朗读

1.自由读,指名读,随机正音。

2.自由读诗歌,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3.听课文朗读,想象画面,交流感受。

4.自由练读,展示读,指导朗读。

5.齐读。

环节五:品悟交流

1.诗歌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请用圆圈画出来。

2.从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诗句、包含情感的诗句,三个角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诗句。

出示:交流指导

①我感兴趣的诗句是_____,这些诗句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景物】的特点。

②我感兴趣的诗句是_____,这些诗句句式工整,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③我感兴趣的诗句是_____这些诗句饱含了诗人_____的情感。

环节六:课堂总结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主题归纳

环节七:仿写

仿写1

仿写2

仿写1和仿写2是练习册上的小练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预计仿写无法在课上开展,所以我专门将仿写放在第二次语文课上,用20分钟的时间示范指导、交流、仿写。一是为解决练习册上的题目,二也是想为后面诗歌创作做准备。

总体来说,除仿写环节外,第一课时相对规整、有效,课堂上无论朗读还是品析交流,学生积极性都比较高。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诗歌朗读指导不够深入、精准;二是品析交流,学生还不能准确感知景物特点和诗人情感。在指导中,学生能体会到美感,但还不能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这也是学生平时积累较少的缘故。这也提醒我,要求学生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

(二)诗歌创作课

环节一:复习回顾

1.有感情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环节二:交流

1.交流在雨后天晴了的时候,除了文中描绘的景物之外,你还看到过,听到过,闻到过,想到过,感受到过什么?

环节三:写法指导

1.回顾《在天晴了的时候》的诗歌特点。

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②有韵律,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

③诗句饱含情感。

2.写法指导

①尝试运用以上方法。

②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从天空到地面,从近到远等。

③可以用一些反复语句。如“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走走”

④拟定题目《在天晴了的时候》、《雨过天晴后》或者自己拟定题目。

3.教师下水文示范

环节四:学生练写,教师指导修改

这是学生第一次创作诗歌,虽然还有许多问题,但是学生的表现值得称赞,因为这是学生的一次伟大尝试。在学生的诗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仿写痕迹过重。有课文和老师范文原句,或者稍加改动。

②语句苍白,不加修饰。

③未按顺序写,内容具有跳跃性。

④不重视诗歌书写格式。

③尚未达到押韵程度,自由诗歌较多。

由于在学习诗歌和指导诗歌时,自己忽视了诗歌格式的强调,所以学生在写的时候,并未注意诗歌格式。在修改学生习作时,我一发现这个问题,便立即提醒全体学生加以注意。

在指导了顺序、句式后,学生的诗歌更加趋向句式工整,有节奏。在押韵方面,由于指导的学生多,也导致了几个词语会同时出现在多个学生的诗作中。此次习作,句式和押韵都是尝试性指导,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句子描绘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我想这已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诗歌创作的大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