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我们如何有效地学习
什么是暗时间
时间的概念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同样是活了30岁,有的人活出了四十年的精彩,有的人在十几年里重复着完全一样的事情,实际上没有任何长进,心理年龄可能就停留在十几岁的时候。
除了日复一日流水线一样的工作。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大量的时间被白白浪费掉了,比如午饭晚饭排队的十分钟,比如等地铁等公交的十分钟,比如坐车上班的一个小时里,比如平时每天散步的半小时......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
“你走路、卖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思考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知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些时间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起来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所以到底什么是暗时间?
“一个人在同一份时间内,在显性动作的同时对一件事物进行主观能动的深入思考,这部分花掉的时间是暗时间。”
这个定义看上去蛮拗口的吧。我们也不妨想想,自己平时有没有有意无意的,将一些暗时间利用起来呢?
我自己偶尔是会用上这样的时间的。比如坐公交车的路上,一般会听一本《樊登读书会》的书,并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浅层的思考。这样路上既不无聊,还能有一定的收获。若是到达终点后能马上将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那收获就更大了。有时候排队买热干面,长长的队伍里,我会偶尔刷一些公众号,读到有感悟的,马上发到自己的“素材号”里,方便日后的使用。在每天二三十分钟的散步时间里,一般会听听得到的专栏,比如五分钟商学院,比如精英日课。听得多了,这些零散的概念慢慢地会串成一条线,随着思考的深入,甚至能结成一张网。一旦网结成,知识就变得系统化了。
这大概是我使用“暗时间”的方式吧。当然,被刻意利用起来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暗时间,还是在我的不知不觉间溜走了。
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
学习的有效性应该这样来衡量: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的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换句话说,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我们平时在记忆的时候,会自动地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时候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时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对于理解记忆的人来说,知识中包含了精细的概念、逻辑、一般的解题原则、通用的解题手法、背景知识、类似的问题等无数的记忆和提取线索。而对于死记硬背的人来说,知识是某段孤立的、任意的文本序列。可能当下记得很牢,但是在事后要用到的时候,却无法伶出来进行使用,或是在记忆的编码被打乱时,这段记忆将无法复现。
现在回想一下,小时候课本里要求我们“背诵全文”的那些文章,当年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的我们,现在还能记得多少?那些优美的古诗词呢?而那些经由理解并多次运用的牛顿三大定律,你还记得吗?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刘未鹏给了我们几个实用的方法:
1.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
这么做,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新的知识学习,从而对原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不断整合新旧知识,得到全新的启发。
2.创造回忆的机会;
如果第一条你难以主动做到的话,那么不妨试试第二条--创造回忆的机会。怎么做呢?
1)经常跟人讨论,或是讲给别人听
跟朋友们讨论交流,说说这段时间总结的东西。这样别人也能学到新知,而你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反馈。并且在彼此的表达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这是双赢的事情。
记得每次校友聚会的时候,我有一位师兄总是饭桌上的焦点。他常常夸夸其谈,把一些近期刚掌握的知识,糅合旧有的东西,在饭桌上讲给我们听。哪怕观点不全正确,但是他往往能得到大家的不同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几年观察下来,这位师兄早已飞速发展到了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位置。
这个常常将新知跟身边人讨论的习惯真的很好,我也正在慢慢锻炼自己,在下班回家路上,分享一些刚收获到的东西给小姜,而他也用他的视角去分析这个事情。我的收获就更大了,获得了看待一个问题的两个视角。这是双赢的收获。
2)时常整理笔记
整理之前的笔记,一是可以巩固已经淡化了的记忆,二来给你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
我们对知识的首次记忆往往是有偏颇的,或者是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是只关注到一个点。而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回顾这段记忆,往往能够和这段时间获得的一些新的思考和知识结合起来,得到更多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我的收获很大。我平时做笔记比较勤,尤其是一些课程笔记-心理学课程、得到系专栏课程、写作微课、阅读微课等,还有一些平时看到的优秀文章和素材。而在每周复盘回顾时,翻看过去整理的笔记,往往能在回忆起当时场景时,又催生出新的观点和收获。在整理复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过去点状的知识点,串连成一根根线索状的知识块,甚至在某一个领域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线状就能织成一张知识的网。我们的知识体系也由此形成了。
当然,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对自己的信心。
3)输出
对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整理并输出,一是巩固了已有的知识点,二是要求自己重新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并用一种能够传播的结构和方式写出来--这是一个二次创造的过程。在输出的过程中,我们会进行大量的思考,并不断对新知和思维里原有的知识点进行对比串连。
比如我在昨天写这篇文章《禀赋效应:我们的世界,正在慢慢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时,正是梳理和总结最近学到的新概念--禀赋效应。而在梳理的过程中却发现,禀赋效应,跟我之前心理学课程中学习到的“认知行为疗法”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或者说,它们的底层原理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适用的群体和场景不同。这就是在输出时,对新知和旧知串连时迸发出的火花。
所有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我们阅读量和学习量的增加,慢慢的能串连起来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而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将会越来越完善。
3.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对于经验知识的学习来说,光是看着别人做或者听着别人说是不够的。因为做到这一步,事情往往到了我们自己身上还是会想不起来。结果就是你虽然学到了大量的知识,它却不会在恰当的时候从你的大脑中蹦出来,这是“死”的知识。而关键原因在于“别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我们大脑中的加工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总是难以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自己的教训。
我们可以尝试着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感受它们,使它们和你的情绪记忆挂钩。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么深刻,但当我们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在这样的场景中,在我们设想的场景中我们是第一人称的视角,那么之后遇到类似场景时,会更加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毕竟,大部分时候我们无法真正遍历每条人生路径,去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时间资源。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替代经验”,自己的“虚拟经历”,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以上是关于暗时间的描述,以及对如何有效学习进行的经验总结。这是对《暗时间》这本书三大部分中,第一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二篇 二营一班 小玉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