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 4 初学者之心 | 抵抗心智贫乏的傲慢
Concepts
自我指涉悖论
例子1:我是个骗子
例子2:例子2显示的话是一个谎言
所有这样的矛盾或者悖论都有一个特点或者规律:自身的指涉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语言用来描述语言。语言描述语言的能力是一种自我指涉。
我想到昨天在微博看到的一条有关辩论的悖论:
某人说长得丑的都是下等人,你试图反驳,对方说你一定是长得丑才这么反驳,假如你po出自己的照片,路人看了都说好看,但这恰好印证了ta的观点。
非暴力者试图与信奉暴力的人沟通,对方说你就是打不过我才信奉非暴力,这时你打赢了ta,对方擦擦嘴角的血说:“看到了吧,暴力更好用。”
与自我指涉悖论有所不同,辩论上的悖论发生在错误的辩论尺度,但它们都反映了目前人类所用语言的局限性。
思想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
有时,意识中当前关心的事情占了上风,把日常思考和白日梦变成沉思和忧虑。反复出现的想法,或者似乎总不能成功的解决某问题的尝试,可能会主宰意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们可能会进行心理控制(mental control),试图改变心理的意识状态。例如,有人在课堂上出了丑,努力不去想这些。只要这个念头冒出来,这个出了丑的人就会做思想抑制,刻意回避想法。
但真的有用吗?
其实思想抑制并不起作用,它反而会使回避的想法更频繁的出现。这叫思想抑制的反弹效应,越是试图压抑某一思想,它越是会更强烈地返回意识。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人们依靠问题的措辞(或组织)方式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框架效应能影响分配价值。
例如,如果人们被告知某种药物有70%的概率能治愈困扰你的疾病,这听起来很不错。而如果改为告诉他们一种药物有30%的失败率,那么人们通常认为这种药物是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需要躲避的东西。
最引人注目的框架效应是沉没成本悖论(sunk-cost fallacy),当人们依据先前的投资情况对当下情境做决策时就会发生这个问题。
这与芒格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不谋而合。设想,政府通过公共渠道发布了一则限制房价的消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框架,因此“看”到的信息也不同。有的人想到了及早入场买房,有的人想到了房屋质量会因此而下滑,也有的人想到了这关乎人才引进政策。
但是单一模型终究具有局限性,哪怕这些拥有不同视角的人相互交流,恐怕也大多会相互嫌弃,觉得鸡同鸭讲。因为没有相匹配的模型,哪怕对方再权威也难免会心生疑虑。
此外,金字塔理论中也阐述了大脑会将具有共性(有相似性或位置相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
古代人将星星组成各种图案(既有相似性又位置相近)
古代迷信的社会很容易犯虚假原因(false cause)谬误,因为一个人刚好在太阳升起后病好了就认为太阳有治病的效果(时间位置相近)
「湖泊|糖」「靴子|盘子」「女孩|袋鼠」看似无关联的词组也会被大脑强行关联(物理位置相近)
虽说虚假原因谬误的案例用的是古代的,其实现代人也经常犯。认为随机事件的背后是“一盘大棋”,挖掘不存在的隐喻和联系,建立没有逻辑和科学依据的因果关系——可以视为阴谋论发酵的流水线。
初学者之心
日本有个禅宗术语shoshin,可翻译为 "初学者的心态",指的是一个悖论:你对一个主题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关闭你的心来进一步学习。正如禅宗高僧铃木顺良在他的《禅心,初学者的心》(1970年)一书中所说:"在初学者的心智中,有许多可能性,但在专家的心智中,可能性却很少。
这似乎是对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一种延伸与反驳。
许多历史事例表明,专家心态(或感觉自己是专家)是如何导致思想封闭,阻碍科学进步的。比如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探险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地球是由移动的大陆板块组成的时候,受到了全世界专家的嘲笑。几十年后他的理论才被承认。
更讽刺的是,这种傲慢并非只有"大师”才有,攀爬在开悟之坡(或者他们很有可能依然在愚昧山丘)上的大学生们也会高估自己的认知。在2015年的一项相关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要求毕业生估计他们对与其学位相关的各种主题的知识,然后测试他们解释这些主题的实际能力。参与者经常高估自己的理解水平,并不能完善解释。
所以受训者对知识的解释能力,一定程度上能侧证教育是否有效。
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最美的东西是神秘的。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对谁来说,这种情感是一种陌生的东西,谁再也不能停下来惊奇,站在敬畏之中,他就像死了一样,他的眼睛是闭着的。对生命奥秘的洞察,虽然加上恐惧,但也催生了宗教。要知道对我们来说不可逾越的东西确实存在,表现为最高的智慧和最璀璨的美,而我们迟钝的能力只能以最原始的形式来理解--这种知识、这种感觉是真正宗教性的中心。
——爱因斯坦
那么如何才能抵抗这种知识上的傲慢呢?
向自己或别人解释一个理论或想法
与自己争论
认识到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追求知识而积累的
仰望星空(任何能唤起敬畏之心的活动都会增加谦卑感)
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不足的,希冀于知识付费来提升。许多爱好阅读的大V看不起知识付费,我认为这见仁见智,因为不同的人思维框架不同,并不一定一开始就能理解行业最先锋的书籍内容。但是知识付费终究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功能,如果视其为真理是不可取的。事实上靠谱的讲师一般会附上ta认为可靠的读物,但有多少人会在课后去读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