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知识体系之电商流程电商产品设计电商丨互金产品分析

3万字深度分析:二手电商的产品设计之道(下篇))

2017-01-06  本文已影响689人  65f9370eaa13

【全文目录】

一、浅谈:二手电商平台的商业基础

基础的基础:何为“二手电商”

基础之上:二手电商平台的四要素

交易模式:C2C与C2B2C并存的市场

业务价值:用户价值、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分析:二手电商平台产品的需求与功能

产品的源头:需求

产品的基本模型:需求链

产品的主干:需求与功能设计

三、对比:主流二手电商竞品的玩法归纳

交易模式

导购功能与关系链

账号与信用体系

二手交易的玩法

四、畅想:二手电商平台未来的“样子”

红海中的蓝海:二手实物电商那些“痛点”

1+1>2:整合与上下游合作

五、后记:从“二手电商”出发的一场“三万字之旅”

【文章自定义术语说明】

1、 C类用户:特指在电商交易场景中,以个体身份进行交易活动的用户,买卖体现个体多样化的需求。

2、 B类用户:特指在电商交易场景中,以组织的形式或某领域的专业身份进行交易活动的用户,买卖需求往往以利益为导向。

【特别感谢】

吴杨可月:【小料】为什么58的“转转”PK不过阿里的“闲鱼”

谢阗地:深度好文!一篇文章看懂闲鱼转转大热背后的创业机会

张波(电商行业资深产品人)

【文章自定义术语说明】

1、 C类用户:特指在电商交易场景中,以个体身份进行交易活动的用户,买卖体现个体多样化的需求。

2、 B类用户:特指在电商交易场景中,以组织的形式或某领域的专业身份进行交易活动的用户,买卖需求往往以利益为导向。

【特别感谢】

吴杨可月:【小料】为什么58的“转转”PK不过阿里的“闲鱼”

谢阗地:深度好文!一篇文章看懂闲鱼转转大热背后的创业机会

张波(电商行业资深产品人)

紧接全文第三章节,上篇地址

2、关系链

关系链的设计与应用是二手电商平台上又一个重要的话题。首先因为二手电商天然就有很强C2C倾向,再者如今的电商发展趋势也开始着力打造购物社区、社交购物的概念来提升用户黏性与活跃度。同城的双方可能会形成关系、兴趣同好的双方可能会形成关系等,构建关系链接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4种形式的关系链:

基于LBS的关系链:

以地理位置划分用户归属,强调地缘上的“关系”,以“同一城市、同一小区、同一学校等概念”作为信任背书,早已在各类社交产品、O2O产品中屡见不鲜。结合二手买卖,可主打线下“见面交易、当场验货”的体验。因此同城二手交易早已在垂直论坛,分类信息网站存在。如今的二手电商平台,也基本都采用了LBS功能作为商品筛选与展示优先级的一个重要权重。另外,市场领先者“闲鱼”赋予LBS更激进的形态--鱼塘(群组),一个基于真实地理位置且覆盖半径为1.5公里的卖家组织,以此强调同城社区内的闲置转卖。

基于兴趣同好的关系链:

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以“相同爱好”作为信任背书,一定程度增加群体内部成员的交易成功率。其效果类似PC上垂直论坛的二手交易专区,除了一般的交易,还以各类“心得分享、群友互动”等方式维持一个群体内的社交关系与信任。

基于KOL的关系链:

以网购网红、达人、大V与粉丝间的关注、互动构成的关系链接。KOL的导购信息将影响普通用户的购物决策。

基于第三方社交网络导入的关系链:

从外部导入的关系链接,例如绑定微博、QQ、微信、豆瓣等而获取第三方社交网络的关系链,好处就是基本都是“真好友关系”,低成本复制用户在其它场景积累的关系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二手)电商购物的场景中,用户是否真的需要引入自己在其它社交网络上的“好友”呢。毕竟购物癖好也算是一种隐私,贸然暴露给“好友”,不见得谁都乐意。

基于LBS、兴趣同好的关系链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做法。闲鱼上的鱼塘同时完成了这两方面的积累。鱼塘,可以简单理解为小型垂直论坛,可以发布互动内容和将二手商品信息,分别从地理位置与兴趣同好两个维度圈住用户,是不是和曾经的陌陌群组似成相识,“先找组织后办事”

LBS关系链方面,闲鱼、转转、猎趣还有更为直接简单的实现方式,将二手商品发布时的地理位置作为筛选与排序商品的一个维度,用独立的页面专门展示“距离较近或者特定区域”的闲置商品信息。换个角度看,这和陌陌上查看附近的“用户状态”的玩法类似。以地理位置带来的“归属感”与“购物与物流的便利性”促进二手交易的达成

KOL关系链,故名思议是利用网购意见领袖创作和传播导购信息来聚拢与维护受众群体形成的“一对多关系网络”。意见领袖有更敏锐的购物嗅觉,更深厚的辨别真伪能力,更丰富的购物经历,尤其在二手买卖过程中,商品真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空空狐对于平台上的优质卖家,给与“达人”身份。成为达人后可以获得专属的标签,更多流量倾泻。同时平台通过扶持达人,也为普通用户带来更多“靠谱”的二手商品。

胖虎平台上简单的“专家鉴定”功能:用户发布求真伪的二手商品帖子,“专家”去根据回复真伪。笔者体验来看,这些专家同时也是胖虎平台上比较活跃的资深卖家。闲鱼上的兴趣鱼塘塘主,也拥有往往是某个领域的兴趣达人,其分享或者推广的二手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更具说服力

时间回溯到前几年二手交易平台未兴起时,二手交易往往发生在那些垂直论坛。论坛版主、管理员等常常充当交易担保人,或者二手交易信息的统一发布渠道。依靠这些KOL在专业领域上的商品辨别能力与发达的社交关系,才有了早期二手交易的信任基础。

目前的二手交易平台上,KOL的发挥空间还很不够多,对二手交易产生的帮助还很有限制。但二手买卖毕竟是网购,信息不对称是始终是存在的,KOL擅长的导购信息始终是大众用户所需要的。

在本文的竞品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现今二手电商平台以“C2C模式”为主的大背景下,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在不同的竞品上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也侧面反应了各个团队的业务方向。笔者经验尚浅,无法下结论哪种方式更为优秀,或许各自都满足各自细分用户的喜好。正如在写作过程,我与女友的对所谓“体验优劣”的观点已经出现严重的分歧,产品的覆盖度与好评率总是难以兼顾的。何况连微信这样的作品,也有不少人吐槽这样那样的不足,你说呢?

3.3 账号与信用体系

账号与信用问题是二手买卖中的又一痛点问题,尤其在纯C2C的二手交易模式中。除了闲鱼、苏宁二手等几个背靠电商生态的产品可以使用其集团统一账号进行登录外,大部分二手电商APP都是以手机号作为账号基础,少数支持第三方联合登录,极少数支持邮箱注册。

从产品长久发展来看,自建账号体系显然比第三方联合登录更有利,这点毫无疑问。从账号风控角度来看,手机号注册要比邮箱注册更安全,手机号的获取成本远高于邮箱账号,而且 平衡安全性与便捷性考虑,比较合理的账号注册方式可以是:第一次登录时可直接用第三方联合登录,后续进行涉及资产变更的操作时候引入绑定手机号的流程,至此变成一个完整的账号。

说到账号的信用问题,纵观各种二手电商APP,鲜有通过账号成长等级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反映一个账号的信誉情况。因为闲置二手商品的产生不是一个稳定持续的过程,因此一个普通的C类用户可能经常购物买二手商品,但理论上不可能连续地售卖二手商品,除非是B类卖家。所以依靠购物次数(积分)来评判一个账号是否优质,不太靠谱。

那在二手交易场景中,怎么简单有效地反应用户的信用情况呢?就笔者体验来看,归纳了以下三种方式:

历史交易评价

通过展示用户的历史成交订单数、历史交易的评价等信息来反应一个用户的信用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卖出越多、好评越多,信用越好”。这是典型的(一手)电商产品设计思路,用历史的交易行为来直接反应用户的信用情况。这种方式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小白用户理解。

但是正如上文提到,二手买卖尤其二手卖出难以成为一个持续性的交易行为,自然也就无法积累足够的“历史交易情况”来反应用户信用好坏。直白地说,大家都只完成了几单交易,评价只有个位数,寥寥无几的历史数据,无论这个用户信用好还是坏,都难以在零星的数据中直观反应。此外,这种“用户间互动的信息”也比较容易引来“职业刷子”的注意,刷单、刷好评等劣质数据弱化历史交易评价的公信力,也是该方式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绑定信息

是否绑定手机号、社交网络账号,是否实名认证,是否绑定银行卡等绑定信息来反应用户的信用情况(靠谱程度)。绑定的信息要么是敏感隐私的信息,要么重要保密的信息。不良用户或者不法分子往往不敢绑定这些信息,因为一旦犯下的坏事被追究,就难以洗脱。所以一个用户如果绑定、认证了以上这些信息,也可以侧面反应这个用户“光明磊落,信誉可靠”。

在账号处理过程引入“绑定信息”的概念,实现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账号群的质量,也是目前主流电商产品的惯用方法。

信用评分

根据账号在各个业务上的行为信息进行采集结合个人信息经过一系列模型算法计算得出的评分,其效果类似传统金融行业的“个人征信”。信用评分的所涉及信息之广,进而得出的结果就更加准确。笔者看来,把信用评分作为二手交易场景中的信用参考,简直是“作弊级的功能”,其可靠程度甩上面两种方式几条街。不过信用评分虽然好用,但不是每个平台都有能力开发,毕竟涉及到互联网征信、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方面因素,国内鲜有互联网企业可以实现,阿里的芝麻信用分算一个,而且已经开始落地应用了,京东的小白信用分算半个,对外输出与应用方面还比较欠缺。

在二手电商平台上,目前市面上的竞品大概只有阿里系的闲鱼有能力应用信用评分。现在笔者在用闲鱼时已经养成习惯,买卖前先瞄一眼对方的评分高低,低过650的绝对不考虑,省的再去看其它信息。就在文章编辑期间,笔者发现58系的转转也引用了“芝麻信用分”作为用户信用参考,可惜开通授权的用户貌似不是很多。对于暂时没有能力自己研发征信的转转,使用阿里的产品来快速补齐二手买卖中的账号信用参考能力,未尝不是一个明智之选。

无论是可靠的账号体系,还是专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无非都是围绕“二手电商的交易安全性痛点”来探索解决方法。但正如上文所说,构建可靠的账号体系或者建立专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都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投入,这对于纯C2C模式的二手电商初创企业来说,无疑是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门槛。

既然很难通过账号与信用体系来净化二手交易平台,就换个思路从交易环节的监管来提供保障。就市场上的竞品体验来看,对于高单价二手商品的买卖,平台方往往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交易过程,利用平台专有的辨伪验真能力对转卖的二手商品进行把关,如:胖虎、奢家等主营二手奢侈品交易的电商平台会提供交易中的鉴定服务,转转、猎趣等平台则会提供手机品类(主要是iPhone系列)的验机服务。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暂不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以上APP体验一番。

3.4 二手交易的玩法

除了从交易模式和是否有关联一手电商体系维度去筛选竞品之外,二手电商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特性:二手交易玩法(二手物品处理方式)。为了分析这个功能在不同产品上实现的异同点,笔者重新筛选了几款竞品进行分析,如下图:

正如前文提到,现今市场上的大部分二手电商平台主要以C2C模式解决二手闲置商品的转卖,少数平台用C2B的方式进行回收特定品类的商品,还有极少数产品主打二手免费赠送的玩法来帮助用户处理闲置物品。这么多种方式的出现,说明:二手物品的处理方式和实际的用户场景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全部用户需求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买卖双方的需求出发点差异与二手商品在不同品类间的存在特性差异,如:价格差异、物流便利性差异、品牌重要性差异等。

对于一般的C类用户,对二手闲置物品的核心需求是“如何(高效)处理与获取”,其次是“安全可靠地进行交易活动”,最后是“如何实现不同需求下的利益最大化”。基于此,来看看现在市场上二手电商竞品代表的二手交易玩法分别有何特点:

C2C交易

直接找到“接盘侠”转卖,交易得利最高,但是需要反复的磋商与物色靠谱买家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效率也不高;并且商品质量与卖家素质参差不齐,购物体验难以保证。

这种模式适合那些对单价较低、品牌与质量关注度较低、闲置但不急着出手的物品进行二手处理。

C2B交易

某些特殊品类,如:电脑、手机、奢侈品、废旧家电厨具等有专门的二手回收商,他们熟悉商品特性,能快速为不同新旧成色的二手物品定价,有效减少反复磋商的时间成本,相对C2C模式会更加高效。但相对地,中间商因为追逐利润往往会有意压低“买入价”,损害卖家收益。

这种方式适合需要快速解决闲置物品或者某些比较难以找到合适买家的冷门品类。

B2C交易

某些高单价或特殊品类,如:电脑、手机、奢侈品、废旧家电厨具等有专门的二手回收商,回收商回收二手商品后通过鉴定、清洁消毒等工序后重新进行销售,比一般来自C类卖家的二手商品较为“安全可靠”。但同样地,中间商可能会将中间成本转嫁到买家身上,导致二手商品价格可能比一般C类卖家出价要高。

这种模式适合注重商品质量且不想花费过多精力筛选的买家。

>>寄卖

顾名思义:委托中间商代为销售物品,卖出之后再进行结款,也称为寄售。寄售是一种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与二手电商业务结合后,则演变成另一种有趣的二手交易方式。目前普遍的二手电商寄卖模式流程如下:

可以见到,二手电商平台充当了寄卖流程的中间商,完成对二手物品的:真伪辨别、质量鉴定、定价销售、仓储保管与售后的货款移交等工作

Ⅰ.对于卖家侧来说,将二手商品寄给平台后,基本不再需要打理后面的销售环节,省去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寻找流量曝光与交易磋商过程。

Ⅱ.对于买家侧来说,所购买的二手商品是经常平台鉴定,质量有所保障。降低买到假冒伪劣的风险。

Ⅲ.对于平台侧来说,这一模式有利于提高卖家发布二手货源的积极性,丰富平台的sku并最终提高整个二手电商平台的活跃度,当然每笔销售的服务费也是不错的营收来源。

细看寄卖模式,似乎有点C2B2C模式的影子,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寄卖模式下,平台不预先支付货款给卖家,并且将二手交易的收益固化为每笔销售的抽佣;而C2B2C模式则是平台现将卖家的货买回来,经过“加工”之后再转卖出去。相比之下,寄卖模式对二手电商平台带来的经营压力似乎低一些,但是这也牺牲了卖家侧的体验,延长了货款回收时间

从目前的竞品来看,二手电商的寄卖模式主要集中在奢侈名牌、珠宝首饰等高单价品类上,主要也是因为这些品类的商品,品牌真伪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痛点,迫切需要一个可靠的中间商提供信任背书。

寄卖模式适合对品牌真伪、商品质量要求极高的高单价品类商品与希望花费较少精力即可处理闲置商品的卖家。

>>赠送

将二手闲置物品直接赠送给其它用户,由接收方负责到付邮费。对于“卖家,几乎没有任何获益,除了“买家”微薄的感言。这种模式的代表产品有百姓网旗下的乐空空。按常理来说这种“白送”的模式是难以循环发展的,因为这是一种难以实现价值对等的“交易方式”,对卖方的驱动能力几乎就只是“情感上的回报”,至于说这种回报能带来多大的满足或等值于多少的物质回报,则是见仁见智。

不过笔者在体验产品过程中,从一些行业文章中了解到:乐空空上线150天共送出5大品类共计47500件商品;某用户赠送闲置物品过程中发现接受方是一个偏远山区的穷困单亲妈妈,于是就把自己很多的旧衣鞋物赠送给她…先不讨论以上内容是否公关文,至少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闲置物品免费赠送来进行处理”这个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用户基础的

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赠送”这种方式只能适用于那些“弃之可惜,转卖无路”的闲置商品。难以卖出的闲置二手送给有需要的人或许还能图个美名。但一旦是容易转卖回收或者二手商品仍有较高价值的商品必定不会选择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归纳得出,通过赠送方式来处理二手物品的模式有以下弊端:物品品质较低(大部分是没有转卖价值的商品);用户质量可能较低(盼着“天上掉馅饼”);“捐赠方”没有收益,依靠情感回报可能难以驱动持续参与。

说道这种赠送这种模式,笔者和女友进行过一番讨论,结论和笔者的想法类似:这是一种有趣的方式,可能会因为好奇去尝试。但是难以打动“我”持续参与,需要耗时耗力去处理这个闲置物品,不如直接扔了

其中还谈到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即使真的有那些“贫困到需要别人捐赠免费物品的用户”,他们怎么有能力了解到二手电商平台并熟悉进行相关操作呢?笔者深以为然,有需求,有用户,也有产品,但能否将三者串联在一起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换个角度看,设计前有没有想清楚这个功能到底做给哪些用户使用。

总结来说,赠送这种模式相对于前两种模式来说,比较新颖,也符合线下用户的行为习惯,满足了一些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但体验来看,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主流的功能,例如:怎么持续捐激发捐赠方的参与感;怎么通过“赠送”这种方式衍生出更平台运作有利的玩法(如:强化社交(群)的概念);拓展跨界合作的空间,与社会福利机构合作展开公益义捐活动,与明星达人合作义捐周边等领域进行合作,丰富赠送玩法的体验场景等等。把体验完善后,“赠送”这种方式也许会成为一种满足细分用户需求的二手物品处理方式。

>>以物换物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二手物品处理方式,多见于同城、同学校内的线下活动。通常是对于那些转卖收益不高的商品,通过物物交换可以达到处理闲置物品的同时又能收获到不同物品的体验,常见一些数码3C类商品。在闲鱼、转转上的一些二手商品feed,常看到有买家留言“用XX换或XX加价换”,说明还是有一定用户基础的。但是鲜有发现二手电商平台支持发布以物换物的功能,目前只发现闲鱼上发布的商品可以通过自定义描述来表达物物交换。

当然,物物交换不可能完全达到双方收支平衡,所以需要双方对二手物品有统一的价值标准,“什么才值得换,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真要较真值不值,那可能一件都换不出去”

除此之外,以物换物这种涉及到双方物品交接的流程,也一般二手物品处理方式要复杂。易物的双方都需要进行验货的步骤,意味着出现“货不对板或者货不满意”的概率大大增加,“拿假冒伪劣的二手货冒充正品二手欺骗卖家的极端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发生”,这时候需要二手平台对这种特殊流程提供更多保障措施,例如要求买方(申请交换的一方)在寄出商品前同样需要上传商品图片信息进行留证。

不过,分析需求可以推导出,这种易物的二手商品方式应该更多发生在线下“面交”,毕竟当面验货是最高效的处理方式,一切问题都能当场解决

>>拍卖

早在二手电商平台兴起之前,拍卖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的一种购物方式。不单止传统的珠宝文玩可以拍卖,甚至将拍卖这种玩法应用到闲置商品的售卖上。目前具备以拍卖方式转卖闲置物品的平台只有闲鱼,而且该功能还在内测。实质上,闲鱼上早已上线了拍卖栏目,不过都是专业机构负责提供商品源。

说白了,目前这里其实就是接入的阿里拍卖的数据。但是假以时日,闲鱼的拍卖功能正式上线,相信又会是一种有趣的购物体验,拍卖这种模式天然就具有强烈互动属性,竞拍出价与被出价超越的反复博弈过程容易挑起用户的情感

在升价拍卖方式中,对于卖家而言,只需设置起拍价后,几乎不用再操心后续的竞价环节。对于买家而言,能了解到其它买家对该商品的心理预期价位,量力出价,最重要的是用竞价的方式替换买卖双方的反复磋商与对比,提高效率。

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拍卖方式,降价拍卖(荷兰式拍卖),卖家设定起拍价与降价幅度后,拍品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降低拍卖价格,直到被买家拍下或超出底价。这种方式目前还较少体验到,但是其拍卖过程的博弈激烈程度丝毫不差于升价拍。

通过拍卖来处理二手商品的模式也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拍卖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高参与门槛的活动,需要支付保证金、违约金等。如果真的将拍卖作为一种简单有趣的二手物品处理方式,应当简化流程步骤,降低参与门槛,非必要的环节尽量缩,玩法模式尽可能轻便,符合二手交易轻松好玩的体验氛围。同时,做好异常情况监控:哄抬价格、竞拍成功后不付款等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始终以“高效安全处理二手商品”作为产品功能的依归。

>>求购

以上谈到的几种二手物品处理方式大多是从“卖家”角度出发来设计产品功能,虽然在实际的二手买卖中,往往可能是“供大于求”,但实际上 “买家有需求”来反向寻找合适卖家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存在基础的。早在垂直论坛的二手交易板块中,就出现“求XX款”的贴文,对于某些绝版、限量商品,往往供不应求,没买到一手货的用户只能入手别人的二手货(例如:钢铁侠纪念版S6 edge因为数量稀少,大部分粉丝都没办法买到一手货,只能寄望于二手市场可以流出);除此之外,还有某些特定的场景,买家只需要某些满足使用功能不需要是否一手全新的物品,也有可能选择入手别人的闲置。

这时候,买家需要“功能”来主动发布“求购信息”,吸引“有二手货或者有闲置”的用户来磋商并进一步产生交易。理论上,由买家发布的“求购信息”更能转化成实际交易,其购买意愿更强烈。但因为“求购”这种需求出现的场景往往是“供不应求”,因此也可能会有卖方坐地起价的“动机”,这是阻碍“求购“交易达成的潜在因素。

以上几种二手电商的“交易玩法模式”仅是笔者体验到的案例,实际上的用户需求可能是更加多样化的。正因为二手交易过程,存在定价主观性、不同品类商品的差异、不同的二手处理、购买心理、买方与卖方市场的差异等这些原因,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不同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才会催生出不同的二手交易模式

但是正如前文说道,无论是哪一种二手交易玩法,都应该是为了二手交易中的买卖双方更高效地完成交易。当然,如果可以在让二手物品交易过程,多一些互动乐趣与延伸意义,就更加锦上添花了。

第四章畅想:二手电商平台未来的“样子”

二手电商平台的兴起,并非凭空,得益于以出行领域为首的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先行者,在社会上掀起“不求拥有,只求使用”的浪潮与电商购物十多年的发展与渗透,二手交易实现平台线上化自然不会显得突兀。而且在宏观背景下:物价上涨、消费观念升级与环保理念施行等因素影响下,二手电商交易平台的推行应该算是“撞到风口”。

经过前面三章对二手电商平台的商业基础、需求与功能分析、竞品玩法归纳进行探讨后,已经初步建立了对这个日渐兴起领域的认知,我们大致知道二手电商因何而来,如何运转。

但是可以看到,二手实物交易的用户需求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因为两个方面:不同类目二手商品的需求差异,不同场景下的买卖需求差异。即使拿目前市场上跑得最快的两款产品“闲鱼”和“转转”来看,也只是相对其它竞品比较好地cover到二手交易中一些重要的场景与需求,但远没有达到成熟与完善的程度。相比于一手电商平台的成熟体系,现在的二手电商平台也只是刚刚完成0到1,还需要努力向着100冲刺。

对于刚进入二手实物电商领域的创业项目,或已经在二手交易行业摸爬打滚的先行者,不妨看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看看关于二手实物电商平台的还有哪些可以切入的痛点、需要完善的体验以及可以拓展的空间。

4.1 红海中的蓝海:二手实物电商的那些“痛点”

纵观现在的二手实物电商领域,各路大小APP林立,虽然远没有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或是同期“直播大战”来的猛烈,但是不少嗅到商机的团队早已投入,大到闲鱼、转转,小到苏宁二手、拍拍二手(已经关闭)、猎趣、爱回收、旧爱、二货、空空狐、胖虎、奢家、乐空空、良品汇、爱丁猫、拿趣等。这里有做综合性平台的,有专注女性闲置物品的,也有瞄准特殊品类切入的,还有在闲置物品处理方式上另辟蹊径的,侧面说明:二手实物电商这个概念足够大,面对同一个方向,不同的团队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直至笔者写作如今,对二手实物电商的产品也把玩了三个多月,前不久经同事提醒,appstore上架了一款名为“闲贝”的二手电商APP。大家不妨猜猜是哪个公司的作品?没错,就是大鹅厂。突然间,腾讯出了一个和电商有关的产品,其实还是比较值得玩味的。不过这些背后的大战略、大阴谋就留给金错刀、王冠雄那帮资深IT观察家来分析吧,我就不妄言了。

说回如今的二手实物电商领域,其实闲鱼作为第一梯队中的绝对领先者,在二手电商线上平台部分的功能与体验已经做得较为完善,而且背靠阿里系,对于关联二手商品的一手历史购买记录、账号信用评分甚至是流量导入等方面,都有其它平台或团队难以媲美的资源与优势。

但这不代表现在的闲鱼就是高枕无忧,随机找一些闲鱼资深用户或经常进行二手买卖的用户访谈,都可以得到以下结论:C2C平台上的商品参差不齐,交易磋商繁琐,经常遇到乱出价或者无聊骚扰的用户,甚至有部分卖家利用二手电商平台的流量资源售卖其它商品,扰乱平台正常秩序。闲鱼上不时会见到:卖女性原味内衣、卖一手商品、卖活物、只发图不出价不转让的纯炫耀帖等各式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二手商品信息。

或许是闲鱼等产品的运营策略上有“放水”,暂时默许这些“非主流”的feed存在,以增添些许“闲逛八卦”的乐趣吧。

即便在交易前,可以看到买卖双方的芝麻信用,但在闲鱼这些C2C二手电商平台进行高单价的二手商品买卖仍然不是很放心:买个二手iPhone,总担心被换了零件、屏幕;更不用说买二手奢侈箱包了;另外还有大件闲置的物流问题也是非常不友好;需要经常关注APP消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询价的消息等。

以上种种“痛点”,都成了继闲鱼之后,二手实物电商领域依然可以有转转、猎趣、胖虎、奢家等产品的切入与发展的机会。在此,笔者总结三个在体验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痛点”:

二手商品的质量与真伪问题:

对于部分强调品牌的高单价商品,品牌真伪是影响购物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毕竟淘二手,无非就是追求正品的最大性价比,这时候还买到假货,体验就比较糟糕了。在闲鱼这种综合类目的C2C二手平台中,二手商品的质量完全依靠卖家的自觉,平台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以至于造假、参假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

对二手物品质量与真伪进行鉴定成为一个可能的突破点,在C2C交易流程中嵌入一步“鉴定环节”把关物品质量,用专业的鉴定检测结果为陌生人间的交易作背书,减少买到“假货”的不良体验。

而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主打奢侈品类的二手电商APP提供类似的服务。因为笔者没有足够的测试物品来体验这种鉴定服务,其效果与质量就暂且不评论。除此之外,还有猎趣、转转APP提供手机验机服务的案例。

总结来说,免费的鉴定服务、专业可靠的鉴定结果都是可能提升高单价二手物品交易体验的一种尝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了鉴定流程之后,整个交易链条也会变得更长,意味着买家收货、卖家收款的周期变得更长,这种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进行用户教育与取舍的。

大宗二手商品的物流问题:

尽管闲鱼、转转等竞品一再强调同城、社区二手交易的概念,但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完美。物流问题是生活大件、大家电等二手转让中一个比较现实的难点,运输上的不便利,会动摇很多用户的决心。试想一下,一台冰箱、一个衣柜、一套沙发从卖家家里搬出、到买卖双方交接、再到买家搬回家安置好,中间的搬运难度有多高,还需要买卖双方约好交接时间和地点,并且不是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

再者,因为对于大部分转卖二手物品的用户来说,赚钱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或者换个说法,二手交易是一种“止损”,而非“创收”,所以可能的利益驱动上,难以保证卖家有很强的积极性去配合买家做线下提货。

此时,同城转运与上门配送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将帮买卖双方的物流工作承接下来,买卖方双方只需发货与签收,中间转运工作交由平台完成

事实上,转转在近期的更新中也正式加入了58同城速运的功能。卖家在发布二手商品信息时,如果选择的类目符合系统要求,会弹出58转运的提示信息。目前该项功能是采用付费的形式,且是线下收费。因为笔者未有体验到该功能,收费情况不得而知。

不过按照目前主流快递公司的收费标准,深圳同城寄送30-40kg左右的大件,费用50至90元左右,价格还是相对较高。总结来说,平台提供同城物流的功能虽然有助于提升大件二手的购物体验,但是如果物流费用难以压低,恐怕会影响该功能的实际效果。

混乱无序的二手商品价格问题:

正如前文提到,二手闲置物品的定价与新旧程度描述是较主观的行为,因为二手商品的新旧程度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判断过程,这导致了二手商品往往是非标品。这个问题在C2C模式的二手交易中显得尤为突出,仅仅依靠几句话描述和几张配图(C类用户上传的商品图片往往受限于其摄影技术而质量不高)而进行交易行为,这导致C2C二手交易中往往出现反复磋商的情况(非恶意出价),买家收货后也容易出现退货等交易纠纷。

卖家的二手商品处理效率不高,买家的购物体验也必须谨小慎微,这种体验是比较糟糕的。这时候需要一个有专业的定价能力与足够威望的“中间人”作二手交易的信任背书与“桥梁”,来促成“小心翼翼”的买卖双方

目前的二手实物电商平台上也已经有出现一些掺杂着“B类用户”的交易模式,如上文提到的C2B2C与寄卖模式。这些模式中,无不借助了B类用户或平台的资源,对二手商品进行“标准化”的处理,给出一个合理的“新旧程度”判定,从而进行合理定价,维持二手交易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将非标的二手商品变为相对标准的二手商品,需要B类中间商有足够的“资质”与把控能力。而且理论上,只适合且只能在某些品类的二手商品中进行,例如:奢侈品、数码3C、文玩珠宝等,这又是和品类特性息息相关:用户对这些品类的质量敏感度较高,而且这些品类的商品价格往往较高,存在诸多水分,客观存在这种标准化处理的需求。

4.2 1+1>2:整合与上下游合作

如前文所说,目前的二手实物电商平台主要业务模式还是:C2C。但现实情况是:二手交易的真正普及与用户习惯培养还有待推进;线上二手交易的覆盖度与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交易占比主要集中在少数早已有二手买卖传统的品类上。

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旧物回收商还是垂直论坛社区,都早有涉足二手交易、二手回收的业务;。将两者整合,打通二手交易的上下游产业链,或许对促进二手闲置物品快速转卖、二手闲置放心购入有一定效果。

说白了,二手实物电商平台(非自营回收/售卖二手)还是做流量买卖(将流量采买回来后转卖给“卖家们”)

C2C模式:仅仅是搭建交易平台,前端负责连接C端买家/卖家。

C2B2C模式:除了完成C2C模式的功能外,交易平台还肩负着后端连接二手中介商B类用户(或者平台担任B类用户的角色)。

纯C2C平台,产品形态相对简单、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相反,C2B2C,因为可能涉及复杂的传统回收/处理产业链整合,简单做则难做好,做得好就不简单。在此,笔者认为二手实物电商平台与传统二手业务的打通与合作,应分两步来探讨:

传统二手回收/处理有哪些典型业务形态以及其特点?

线下二手回收/处理业务出现有多久了?从笔者小学时候玩过的旧杂志报纸回收开始算起,少说也十几、二十年了。回收商收回废旧物之后,先进行分类筛选打包等初步处理,加价后分别转卖给相应二手处理商赚取中间差价。最常见的大概是瓶瓶罐罐、纸类制品、旧衣旧物、金属器件等。别小看,这种简陋粗暴的旧物回收,做得好的回收商月收上万也不是问题。

但是这种业务形态的体验痛点也较多:

主要通过线下“小广告”和部分依靠同城分类信息网站来进行推广,品牌调性低,容易与“收垃圾”关联,难以与主力电商用户(有不错收入基础、文化水平较高、喜欢并擅长使用各种互联网式生活方式)的特性匹配;

回收流程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上门回收,缺乏类似传统电商的规范线上服务与可溯的交易记录;

二手回收/处理的流程链条复杂,中间成本可能较高,导致C端卖家获益较低,难以调动积极性,中小企业甚至小作坊林立,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正向的行业品牌,形象欠佳的“上门回收员”等等。

近年家电数码行业也逐渐兴起旧物回收、以旧换新业务,回收用户的旧物再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即可换取全新的商品,满足升级换代的购物需求。除此之外,苹果推出了以旧换新、奢侈箱包的回收商米兰站等,无不说明二手回收业务正逐渐受到广大厂商的关注。这种业务类型的服务体验流程相对较规范,甚至已经也有部分项目以电商形态来提供服务,例如:爱回收、蜂鸟二手等。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线下回收业务,笔者知识有限,暂不展开。

总结来说,简单粗暴的线下初级二手回收处理业务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地下产业链”,但是体验存在较多有待提升的地方,并且对于尽可能减少中间商环节,提升效率与避免在C端买家侧造成过低的回收价,影响用户积极性。以手机数码家电等高单价、标品为代表的回收因为有相对透明规范的流程与有效的激励也逐渐开始普及,甚至从纯线下服务延伸到线上端。

“新兴”的二手电商平台怎样与这些二手市场的“先驱者”合作发展?

如上文提到,二手市场已经有不少先行者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开展二手回收/处理的业务,作为一个后来的二手电商平台怎样打通这些服务,整合到整个二手商品流转生态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二手交易体验,这应该算是目前二手电商平台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至少还未出现绝对的行业标杆,值得我们探索。“整合”实在比较宏观,笔者水平有限,只从2个方面来“抛砖引玉”吧:

Ⅰ.  引入“二手回收”服务

一般来说,二手交易可能更容易出现“买方市场”,人人都有闲置的物品,却未必人人都需要购买二手。二手实物电商平台的核心目标之一:帮助用户快速处理二手闲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个目标可能会难以实现。笔者在走访一些闲鱼、转转的用户时,就曾收到这些反馈:买家无理砍价压价,非理性出价等导致二手市场价格混乱、卖家大量精力被浪费在反复磋商上,二手交易效率变低。

引入二手回收商作为“补充买家”,设置合理规范的回收价格计算方案,卖家只需输入相应的物品信息,即可得出相应的收益情况,并展示相应的回收流程:上门回收、线下投递等。整个流程,尽可能减少需要“多方沟通”的环节,以提升效率。

Ⅱ.  引入“二手销售”服务

二手交易中,货品质量也尤为突出,这是天然存在的。二手商品的商品描述是C端卖家自定义,为了哄抬价格,可能会虚假描述,夸张描述等情况,即使事后可以通过交易纠纷解决,也非常有损体验与平台口碑。

引入二手销售作为“补充卖家”,对于部分特殊品类如:高价数码产品、奢品箱包等需要商品,可以通过专业、口碑较好的传统二手销售商来参与。因为这类商品,用户比较在意商品质量、真伪。由靠谱的二手销售商作为交易背书,或许能减少交易纠纷

Ⅲ.  延伸更多二手交易场景

每年的毕业季,大量师兄师姐离校前往往都进行一波“旧物甩卖”:课本笔记、宿舍小家电、数码玩物、自行车、正装等等。这几乎是每个校园毕业季必备的活动之一;另外,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多会不定期组织义捐活动;一些小众的兴趣同好商品因产量较少、年代久远,爱好者只能寄望于二手市场......

以上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二手交易场景,这些场景或缺少有效的互联网渠道、或缺少完善的电商购物流程体验,这些都是二手实物电商平台所擅长的领域,通过提供流量支持、支付功能等电商服务,帮助这些传统的二手交易场景完善体验,既拉拢了这些有强烈需求的“用户”,又丰富了二手电商平台的“交易场景”,也算是一个可以深挖的方向。

以上只是简单地解释了二手实物电商平台如何整合上下游业务,实际产品方案与运营策略应远比此更为复杂。并且,引入B类用户进驻平台,也不是百利无害的做法。如前文一再提到,现在的主流二手电商平台都施行打压专业卖家的策略,是因为B类用户的动机与C类用户不同,B类用户天然就是“逐利”的,为了利益最大化,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更多的流量,搅乱平台正常的流量分配,导致成C类用户的交易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细看上面提到的2种主要合作方式:引入“二手回收”、“二手销售”,其实做得还是流量买卖,二手实物电商平台将流量采买回来后,再二次销售给B类用户。当平台体量有一定规模或者对于非常缺乏流量传统二手业务来说,可能还可以撬动合作的意向。但是对于那些传统线下旧物回收商,恐怕不一定有效,如前文提到,这些产业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利益联盟与运转模式。外部力量的参与,在不一定得到可控的预期前提下,可能还会打破现有的利益链条,这可能会是他们拒绝合作的可能原因。

除了上文提到那些很传统的二手交易业务,互联网与现实生活还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二手交易市场存在,这些存在远比二手实物电商的历史要久远;网传资料显示eBay交易占比有近两成是来自二手物品交易;日本的古着店盛行,成为一种亚文化......这些都说明二手交易的至少是刚需。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国内的二手市场、共享经济等概念对用户的教育还需要时间沉淀,即使对于是闲鱼、转转这样相对较大的“平台”,了解并使用过的用户占中国网民的比例依然很小。“网上转卖闲置物品便利轻松、网上购买二手商品可靠便宜”的概念仍流于各个产品宣传的口号。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环境下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升,提倡循环利用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这一点,作者在撰写本篇文章时发现一个“证据”:一个叫“聚奢网”的网站,成立于2006年,主营奢侈品回收、保养、鉴定、寄售、求购、拍卖等服务,几乎秒杀前文提到的同类移动端竞品:胖虎、奢家等,更为犀利的是,这家企业还有100+家线下门店。且不说其盈利情况(能存活10余年并且开出100+门店,销售情况应该还算不错)。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过呢,多少互联网人了解过呢,多少电商了解过呢,多少二手电商从业者了解过呢?

另一方面,二手实物电商这个市场,和其它互联网+领域一样,真正引爆可能还需要巨头来一波“补贴”。不过话说回来,在大家都没有摸索有效的商业模式之前,资本也不敢轻易烧钱吧。

所以二手电商平台真的想往这方面尝试与探索,应该设计一套合理流量分配方案与不同类型用户的权限,确保:C类用户的交易活动可以正常持续进行;B类用户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提供更多样化的二手交易服务补充平台的整体体验

第五章后记:从“二手电商”出发的一场“三万字之旅”

如前文道,本文的灵感源自于一次组内头脑风暴,并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不少前辈的真知灼见才有了这洋洋三万字的杂谈。本专题写到这里,正文早已结束,最后和大家一起聊点轻松一点的话题。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难道不是一趟少年毛的奇妙之旅吗?

为了更有逻辑地组织内容(其实就是懒得想分段),以下内容采用问(自问)答(自答)形式进行,:D

5.1 简单介绍一下这篇专题文章的写作背景呗?要说真话哦~

:本文的灵感源自于一次组内头脑风暴,当时从0到1开始了解二手实物电商这块业务,期间一起熬过夜做pre,一起如狼似虎地深入了解业务和体验竞品,还有收获了不少导师和老板们的宝贵经验。后来觉得二手市场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有趣和有意思的地方,既然开了头,不然自己再多走一步,把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理论性的归纳与总结。

公众号脱更好久了,上一篇文章还是写电商双十一大促的(公众号内回复:双十一专题,可查阅),大半年没更新,再不写点啥,估计就要荒废了,XD。恰好有花精力去研究,于是就顺水推舟做成文章。

5.2 听说你写了三万字,写了多久啊,是不是工作不饱和,要不要叫你领导给你“加餐”?

:加上这篇后记,应该有三万多一点的字(符)吧。然而刚开始构思的时候,觉得写个7、8千字就很了不起,如果能破1万,那就是刷新个人记录了,万万没想到,最后扯着扯着居然有三万字(符),这是始料未及的。

手机备忘录上有记录的最早信息是5月3日,当时的备忘标题是:“电商平台解决痛点:(结合二手实物电商分析)”,如果算到公众号全部推送完,最迟不超过9月23日,这样来看应该有四个多月吧。

最近家里断网,只能先把内容写好,明晚在公司排个版再发(PS:今天是9月17日,中秋假期最后一晚)。

实际上在8月7日,已经开始推送更新;6月忙着618大促;5月在积累内容……这样算下来,真正写作的时间估计是一个多月。然而这一个多月肯定也不是每天都会有灵感写, 并且因为个人习惯,只在晚上11点至1点期间创作思维才会活跃起来,真是尴尬的时间,这明明就是做运动的好时机 = =。

最后粗略算下来:

第一稿应该写了20-30h,完成的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四章的正文;结束时间应该是七月中下旬;

然后花了约3-4h,完成配图PPT的第一稿,约25张PPT,完成时间应该是八月初了;

接下来是八月至九月的更新时间,每篇章节更新,平均需要1h来排版、语句修饰和完善配图。每篇文章的每个段落几乎都被我删改过,有些地方在第一稿写作时追求速度,用词和逻辑难免会有漏洞(当然实际推送的文章也少不了bug,笔者表示葛优躺),所以在公众号后台排版时,常常要文字进行迭代。毕竟写了那么久,实在不忍心最后呈现的东西漏洞白出。另外一个相当耗时间的地方就是,配图,配图,配图,一大段文字长铺下来是比较恶心的,也难以形成层次概念。所以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插图,缓解阅读压力,一来有些内容难以用图片表达,二来尴尬的笔者只能PPT来表达,大概就是“戴着镣铐小丑跳芭蕾舞”的情景。

连更了10篇,正文已经送出,貌似阅读量有点惨淡,也没有几个妹纸加我微信,所以这篇后记也拖着懒的写,嗯哼。不过话说回来,这篇后记,估计最后搞完,也是3h吧。

最后做成一篇专题大集合时,估计也会用掉1h。整体算下来,这个专题文章总耗时约在37-45h左右。

印象中,应该是没有在工作时间上写过,不过倒是承认闲暇之余,会脑洞一下接下来的内容该怎么写。

总的来说,70%内容是在工作日11点-1点期间完成,30%是在周末闲暇时间完成。所以这里真的要灰常灰常灰常感谢我家的女王大人,一次又一次陪我“开夜车”,总是默默等我写完当天的内容,虽然也会忍不住吐槽我这夜猫生物钟。

5.3 写了这么长这么久,中间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

:遇到的困难太多了,不然也不会拖那么久,才完稿。

首先,就是“太装逼,给自己立了个flag”,如果只是写写什么竞品分析之类的话题,几千字差不多了。偏偏又想写成一个专题系列,章节列出来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没1w字走不了;破了1w的时候才写了不到一半,那时候想想2w应该收尾了。写到第三章中间的时候,已经开始崩溃了,只想快点撸完推送出去算,这时候刚过2w字;最后我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写完的了?Orz

其中,开头1、2千字又是一个充满纠结的过程,正面刚“万事开头难”这个魔咒少不了的。开头最难的地方在于,终于会有一种“莫名的妄想”,无论怎么写都觉得不好,总会担心如果开头写的low,被同行看出破绽,老脸就没了。偏执过后就是长久的寂静,在某一版写完之后,我决定不再改前文,并且在纠结过程中,顺便把第一章的结构给脑洞出来了。实力感人。

正文部分还有一个比较淡疼的地方就是写第四章的时候,这章主题是“畅想”,可以粗陋地理解为“扯淡”,以一个入行不到两年的电商菜鸟视角,去思考一些必须有实际可行性的“创新点”,要保证逻辑上是完备且自洽的,又要把目光放到当前竞品未达到的未来,简直要命。“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假装是一个大人”。

最后要吐槽的就是配图,图不能不配,PS又不6,只能用PPT大法。第一稿做了25张,第二稿又补充了34张。为了配图,界面原型画得都认真,虽然有些是临摹的。真是尴天下至大尬。

5.4 对于这篇专题文章,有哪些地方觉得不满意?

:不满意的地方其实多的去了,对于写字这方面,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偏执。当然,拖延症是偏执的死对头,导致很多时候明明知道做的不够好,但是改起来总是比较费力。好吧,说回重点,对于这篇专题,甚至说对于全部我写过的文章,不满意的地方还是比较集中这三个地方:

(1)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理论:正如理论物理需要实验物理来完成验证一样,我在文章做做得一些归纳分析与推演,往往是依靠我的知识经验与职业直觉,大部分结论性的内容我都没做过相关的数据调研。例如说:不同竞品上同一个功能有A和B两种产品形态,大概我也只能分析到其代表不同的设计思路,至于在实际产品数据和用户体验上,两者孰优孰劣,我也不能给出准确答案。没有数据,文章看起来可能就会缺乏信服力。但是这数据实在不好搞,细节数据大多是没有的,笼统的宽泛数据又没有实际意义,然后就懒得找了。

(2)配图:配图比较搓这个已经无力吐槽,这估计是一个长期矛盾。将观点用合理的图形来表达,能否想出来是一回事,想出来之后能否画出来又是一回事。

(3)畅想:想要优雅地装逼并且不被发现,那是相当需要功底的。当你从业资历还很浅薄,行业洞察力不够的时候,想要提出一些走在当今市场前面一丢丢的“建议”时,那得冒着相当大的被打脸的风险。所以在这篇专题正文的最后一章,谈谈二手实物电商的未来时,我想了最久,曾经写了一稿最后又推翻了大部分重来。总觉得自己想到的建议都是已经有人开始尝试,完全创新又满足实用意义的建议实在难以推理出来。

有人会说,你不写不就没事了吗?按照我的原(套)则(路),文章经过中间的分析归纳之后,最后必然要提出“富有远见的建议”,否则看起来就等于没写一样,这算是一点小偏执?

5.5 那对于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觉得还算不错?

:其实在刚写完这篇专题文章的时候,有那么几个瞬间觉得自己很牛逼,“好像一下子就看透了二手实物电商这个行当”,但是在后面的重新校正内容的时候慢慢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好像写了很多废话。不知道对于没有了解过二手实物电商或者不是电商从业者的同学,如果有毅力读完全部内容,是否有所收获,对于二手实物电商这个行当究竟干啥,怎么干,是否有所了解。可能我已经写了好久,把这些概念写到麻木了,我觉得自己看一遍这些文章,好像就是在温习一遍课本,该懂的还是那些,然而叫我真的去做点创业项目啥的,我还真没那个胆量,也吃不准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势与出路在哪里,可能对于刚开始了解的时候是黑夜,现在天边亮了一点,看起五指,却仍未看清路的方向。

好吧,好像说得离题了,这个问题既然是回答觉得满意的地方,那就列举几个当初自我感觉牛逼的地方吧:

(1)第一个地方应该写“二手电商平台的四要素”时总结出来的四个要素:用户、商品、交易模式、业务价值。但是写这一节的时候是刚好不容易憋完二手实物电商的商业基础(背景),下一步正迷茫写什么内容的时候,突然突然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基础之上”这个概念,讲完背景基础,那接下来应该是建筑在基础上的,同时承接整个业务产品的“支柱”。

其实那时候一开始想到的并不都是和二手电商的内容,相反更多是(一手)电商的经验,电商、电商,什么是电商的核心:货(商)品是毫无疑问的;紧接着是交易模式,这也是目前主流电商平台分阵营的依归;然后是用户类型,这一点就明显带有二手电商的色彩了;最后一点则思考了一段时间(因为我不太喜欢“三”这个数字),最后憋出了一个“业务价值”来描述做二手电商的意义,凑够了“四大要素”。然后在后面写作过程,就把这四点作为我分析和归纳总结的一个重要依据。

之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牛逼,大概就是觉得自己能“脑补”出一个业务的核心要素,而且自我感觉归纳的好像还挺有道理,233。

(2)第二个地方觉得比较牛逼的应该是第二章需求分析中的一个概念“需求链”,原文的解释是:一系列上下关联紧密的需求,通过一定的体验逻辑形成需求链,连接一个个场景与功能,最后完成一个完成的产品体系。

可能是没有受过专业的积累,在需求分析方面想写出点比较靠谱的观点总感觉比较力不从心,有种“话在嘴边,言不由衷”的感觉。这里当时也是卡住比较久,反复推翻了好几次。最后在回顾自己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产品功能的场景式设计”时脑洞出了这个词,原来离散、生硬的需求分析模块一下有一个比较好能“承上启下”的词语。

(3)最后一个还算觉得过得去的地方,大概就是居然可以扯了一万多字的竞品分析,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废话挺多”,但是还是比较佩服自己居然可以都写出来。其实大三大四刚接触互联网行业时,看的最多就是XX竞品分析,那时候为了应付校招,也写过一些。但正如我很早就表达过一个观点:不能深入功能背后的业务逻辑与提出合理方案的分析都是无意义。

所以这次我尝试花了很大篇幅去做这种从表面到背后的归纳推理与分析,虽然自己在看推送出来的成品时候,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特别有用的知识,但是功劳没有也有苦劳哈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个人简介#

Aaron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京东电商产品经理,关注移动电商和社交领域。主业是热爱探索各类产品设计之道,副业是积极寻找产品安慰师的爱抚。业余探索微信社群的力量,运营了一个存活2年以上的互联网垂直社群,欢迎同行交(si)流(bi)。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