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父母功能的演变
百年来的精神分析心理病理学研究出一个公式,叫做“焦虑的母亲+缺位的父亲=百发百中的心理障碍”。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正处于抗争“女主内男主外”这种模式的阶段,那么借由“孩子”这个作为家庭最佳代言人(代罪羔羊)来表达整个家庭的斗争状态,就成了必然。
我不认为“心理障碍”是个多么需要被攻克的词汇,那只是一个现象罢了,表述了一个家庭到了要站起来的时候,不愿做时代的奴隶,每个人被迫着发出自己的声音,万众一心,抵抗,前进!
图源网络
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放长点,再放长点,回到石器时代,我们将看到母系氏族的天下:看守家园、采摘果实、缝制衣物、加工食品、生养后代,这些事情比起男性外出打猎捞鱼属于更加稳定的经济来源,是一个氏族存活的主要保证,因此这个阶段不太会有“焦虑的母亲”,这时的母亲很安逸,果子是丰富的、技术是娴熟的,男人是不缺的,后代是大家的。而男人呢,一群人一起去狩猎、捕鱼,有了一起分,没有就回去吃果子,荤食就是打个牙祭补充体力,劳动成果是公社制,包括女人和孩子,不存在私有产业。——因此这个阶段,虽然物质是落后的,但精神上的压力是共同分担的。在这个基础上成长的孩子,得到的母爱是多个妈妈一起养育的,完全的氏族的花朵、金疙瘩,不论男女,长大都包分配;男孩子长大些就跟着一群爸爸去学着打猎抓鱼。或许体力、缝制技能等各有差别,但跟着大部队,基本上的生存还是可以保证的。那个时候最大的障碍就是遇到天灾、猛兽后如何保住小命。什么叫“心理障碍”?还没空发现呢。
后来聪明又勤劳的人类估计是都吃了伊甸园的智慧果,竟然开始有了剩余资产,有了私有品就有了斗争和非公平。父系氏族开始发展,爸爸们不想再当爸爸们,想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子系,妈妈们也不想再当妈妈们,想当某个勇士的妻,可以吃肉不外出晒太阳找素果子。于是一拍即合,组成小家庭。与现代家庭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明显地肉比僧多,只要工具够顺手,汉子够技术,养活一家人是妥妥的,所以一夫多妻也是顺应而生。你织布来我耕田,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在这个阶段,孩子看到的是母性的功能在于抚养和照顾,父性的功能在于供养家庭和护佑家庭。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那种为了猎物跋山涉水的生活早已远离,织布摘果子的日子也成了“田园梦境”,于是被使用了千万年的古老的父母功能开始受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作为“父亲”和“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功能。
曾经由于物质缺乏而形成的对男性不怕苦难、敢于牺牲、勇于冒险、不畏疼痛的品质,如今已经不再需要,对女性三从四德、修身谨言、相夫教子等的品质也逐渐淡化,改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速发展为目标,男女平等,统统出动”。
现在的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是:更快、更高、更强。对女性的号召是:与男人一样。想起前几年流行的一句话:“在一个公司里,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男女分工协作模式在工业革命后的两百年被颠覆了,女性开始外出工作,仿若曾经外出狩猎的男性,而男性开始去更远的地方征战,无论是商场还是战场,风里雨里,总有一场在等你。——想想现在一线二线城市那些996、007,便能理解何为“无父之子”的一代;想想现在鼓吹的“凌晨四点的XXX”便能理解何为“更好的未来”。
或许对我们来说,两百年很长,如果按照25年生产一代人来算,两百年可以繁育八代人了,但是放到历史的长河呢?瞬息之间,社会对男女功能就进行了挑战,这还不算工业机器和人工智能又掺和进来抢饭碗。——这无疑造成了带有焦虑色彩的社会背景。
然而(然鹅又来了),社会对男性、女性的功能进行了新的要求后,一个家庭中对父亲、母亲的功能调整却滞后了,不仅与两百年前无大差别,与两千年前亦区别不大。
走进家门,关上了外界的纷扰后,母亲依旧要担负养育、料理家庭的职能,父亲依旧要供养、护佑疆土,而这还不是全部,当由于社会的发展,母亲不得不走出家门在门外涉足了原本父亲要劳动的部分,父亲则需要到更广大、更遥远的战场去,于是父亲归家所需的身心力量延缓了归家的时间,产生了“缺位的父亲”,母亲原位的空缺出品了“身在职场心在儿身的焦虑母亲”,同时,由于空出了一个位置,要么由老一辈上阵替补,出品“隔代抚养”,要么有孩子自行上岗,形成“早熟的一代”。
再怎么变化,集体文化遗留的产物里早已存在了“母亲的功能”以及“父亲的功能”,我们也只能尽己所能,完成此生。
母亲的功能:1、抱持:如容器一般包容和支持孩子;2、镜子:让孩子如照镜子般从母亲对自己的态度里看到自己的样子“是否可爱”、“是否被接纳”。
父亲的功能:1、保护:护佑家庭人员的安宁;2、禁止:包括建立规则、引入“第三人”概念,让孩子开始接触社会。
社会发展的太快,等一等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