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巨婴现象的冷思考――邓宁克鲁格定律的中国化映射
前段时间,偶然接触到一个西方社会学概念――邓宁克鲁格定律。这里我就不搬运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了,简而言之,就是指越无知的人越认识不到自己无知,越智慧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智慧。这个理论有点意思。
我们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个理念就叫做元认知。与之对应的,缺失了元认知,就叫做元无知了。元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基点,在此之上都是理性,在此之下都是蒙昧。理性者,讲求修身养性,知行合一,行之有度;蒙昧者,大多夜郎自大,强词夺理,无知无畏。中国人推崇格物致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把有深邃思想、高洁品行、垂范天下的卓越者称之为大师。反过来,那些不明事理更不愿意去明事理、不讲道理更不愿意去讲道理、不守法度更不愿意守法度的人又被称为什么?古人没说。
高铁霸座、公交抢舵、纵狗伤人……,最近这类现象曝光率很高,始作俑者被冠以“巨婴”。贴切,这个词相当贴切。大对巨,师对婴,讽刺之辛辣,描绘之传神,甚好甚好。从蒙昧到理性,从巨婴到大师,尽管云泥之别,但用线条连接并按认知程度进行细分,我们又会发现一个奇妙的认知世界。
什么样的认知世界呢?联想到王国维先生在巨著《人间词话》中,用宋词把治学求知划为三个阶段,编者因此受到启发。把认知的四个境界用曲词形象比喻出来: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最低程度,也就是“巨婴胡为”阶段。“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②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第二境界,也就是“自信崩溃”阶段。“秋心一字捻作灰,是何滋味?是何滋味,卧读琴谱却为谁?”③知道自己知道,这是第三境界,也就是“自知之明”阶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④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最高阶段,也就是“大师有成”阶段。“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既然提到巨婴就再展开说说。我们能看到的巨婴固然是国人之心病,报章挞伐之,我辈怒视之,朋友圈唾骂之。然我之忧尚不在此。显性的巨婴,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不遂的人,可教育唤醒之,道德教化之,法纪约束之,症结虽难解决但终究可以解决。真正让我担忧的,是隐性的巨婴。
这里指的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滥觞和人工智能的误用,造成人的浅阅读、浅思考、浅实践,从而造成人的认知缺失而不自知。经常和比我小很多的年轻人打交道,感到他们依赖智能手机、依赖百度引擎、依赖知乎贴吧,让理性之树在抖音的莞尔一笑、百度的灵光一现、陌陌的蓦然一瞥中逐渐枯萎,盲目自信、人云亦云、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此为害甚矣!
套用一下明代厂狱刑讯烈度的三个名词:打着问、好生打着问、好生着打着问,我们是不是该运用“好生着打着问”这个最大决心去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呢?但愿编者不是在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