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思维导图践行者的行动感悟时间事物管理软件

用竖屏思维导图,让知识整理的更加精彩

2019-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朱展宏

2019年12月9日晚思维导图小群分享内容文字版

哈喽,大家好,今天晚上我想给大家分享一套思路,三点认识,分享一个工具。就我最近一段时间,对思维导图的工具的一些感悟,做一个小小的分享。

## 一个故事——触发器

有一天晚上呢,大概十一点半左右,兔师姐提了个问题,她说,做了一大堆自由主题啊,做了很长时间,包含一个流程图,感觉排版好累啊,看到图以后,感觉他做的确实比较复杂,复杂在自由主题比较多,算是比较集中的一个图吧。这时候,猫妮老师说,其实好多东西自由主题是可以替换掉的,比如说有些地方加上外框、标注就可以实现。

我也就顺带跟着先吹了个牛,说「其实一个自由主题都不用加,只用一个中心主题就可以。」

后来我私下跟兔师姐要一下源文件,然后大概改了一个小时。把这个改完了以后,成品正好儿就是只有中心主题,没有一个自由主题。兔师姐刚开始好多地方刚开始没看懂,后来我们又局部如何隐藏的做了一些重点的沟通,通过碰撞,双方都有了进步,这也算是我制图这段时间比较有心得的一件事。

猫妮前几天让我做个分享。我想了想,这个点应该是我相对理解的比较快的。那么我为什么在去除自由主题这一点理解的比较快呢?我想主要是我多花了时间,在制作过程中深化了对制图的认识吧。下面尝试谈一谈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一套思路、三点认识,一个工具”

一、一套思路——穿针引线,从知识卡片到知识片段。

首先谈我的一套思路。

我九月底开始接触作图,也没做多少。但是作图的质量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一方面我作图肯花时间,因为初学者要练中体悟,我开始感到,作图其实是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平衡,这一点下面我会提到,另一方面,我后来想了想,原因就是,追寻头脑中那些一知半解的概念。

当今世界是复杂的,我们也需要改进学习,因为在某一个学科里面困扰我们的难题,可能在另一个学科早有早就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是卡片的积累呢,到后面我们简单的穿针走线,其实就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片段,拿知识的片段输出,可以形成一个思维导图。

知识片段进一步整合呢,可以形成一种认知,那么通过我们的思考、加工和实践的反馈修正呢,最后甚至可以形成一套理论。

这也是棱镜法解构的一个过程,用于整合我们的认知碎片。(此处小猫妮点评:关于棱镜法的知识点来自《好好思考》)

说到整合碎片呢,就想到了一个词,叫「知识杂交」。那么在几十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性生殖,大大提高了演化的速率和效率,染色体通过交换,在个体的表达上就获得了杂交优势。

那么我们获得新知也是一样的,刚才说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的优势,那么在面对混沌世界复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这套杂交和整合来武装我们的认知和大脑的话,那么我们这样以来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将获得认知上的优势,这是棱镜法结构的一个过程。

简单一句话:整合碎片,杂交,进而统一后,获得新知。

有的小伙伴的思维导图百日百图的工作迟迟没有开展,或者开展的非常慢,也可能是畏惧自己做不好。或者说没有什么可做的。

其实在这里我的理解是,不要怕自己的起点低,或者说没有东西。

你头脑中如果有一知半解的概念,有大家经常误会的东西,其实都可以拿出来去看一下究竟,这也是一个小小的探索。

我这里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我对木桶原理的一个整合,其实初期也是一个简单的整合。这个图好像获得了猫妮老师的点赞,我把他再次发出来。

其思想就是一个追寻头脑中那些一知半解的概念,因为你听的多了,刚开始听你以为你懂了,再听到其他版本,你比如说「飞轮效应」,就开始慢慢一知半解了。再比如咱们就说当你听到这个「木桶原理」,各种各样新式的木桶原理,谁说的都听上去很有道理。(类似的感觉你是否也有过)

那么到底这些木桶原理都说了些什么,我就顺着一意识里面闪过的一丝疑问,把他们都列举出来。

当时首先是零散的是记到本儿上的,有些地方可以写一些自己的理解,后来把他们进行了整合,这个图其实就是我理解的知识片段。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有些木桶原理是说个体的,这个我们印象最深,我们从小受教育啊,个人要取长补短,弥补缺点,补足你的短处。

但是现在新木桶原理就说你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的是用在企业管理中,有的是用在个体成长中,有些地方木桶是斜着的,这又象征什么?企业有长板,有短板,那么木桶斜了,盛水多少又不主要看短板了,除了底板,主要看他的长板等等。

有些地方是说组织,有些地方说个人。有些地方说企业管理,有些地方说个体成长。你个人要成长,要去赢得市场应该怎么做,是补短板还是增加你的长板。

还有各个木板片儿之间的协同,也就是箍紧你的这个桶,防止有缝隙,等等,在这个上面可以做很多文章,如果你顺着每家之言不假思索的去听,都觉得有道理,顺着他们思路走,那会造成你认知上的一种混乱。

那么怎么办呢?就从这个点,简单的「木桶原理」四个字去出发,去整合。等你把这套导图做出来,其实你萦绕在脑子里,很多混乱的东西就逐渐变得明晰。

这个导图算一个知识片段,在此基础上,你在总结这些不同理论适用的不同场景,就会明白他们本质上在说什么,追寻意识里出现的这个为什么,这其实也是利用棱镜法将你的这片段知识向“认知”层面跃迁。

首先你对这各种木桶的理论不再混乱,其次你对他们适用的边界也更加清晰了。这一点可以套用成甲老师《好好思考》里面的说法,把木桶看做思维模型,你知道了源头,还要知道哪些地方能用,适用的边界在哪里。

刘澜老师说人不是木桶,企业也不是木桶,是强调管理学上面,个体不是物体,会有应激性,因此,强调博弈和动机的场景,这个木桶原理大概率是不适用的,这是其边界;

超级个体的古典老师强调呢,个体作为一个社会螺丝钉,如何最有效率的提升价值去嵌套到这个社会大机器里面,适用于个体成长和价值提升,所以他强调短板已死,长板永生;

小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强调补短板是因作为小苗苗的我们如果德智体美不全面发展,文理偏科过早会对后面漫长整体成长,比如心理健康、求学道路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里强调的是事物(木桶)早期的发展阶段,木桶作为一个完善的整体的生长系统,这是原木桶理论的适用边界;

有缝隙的新木桶理论A是说木板间协调的,强调企业和组织中间个体和更小组织单位的协同问题,特点是各木板同质,适用边界是企业和组织的协同

倾斜的新木桶理论B则是更多强调在互联网企业中,快速增长的企业可以依托长板优势快速获得市场优势和份额。因为,以互联网企业特有的用户增长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点,长板快速增长,木桶资源向其倾斜即可,短板短期内不是限制因素。互联网企业没有优势会死,优势(长板)太脆弱会死,不同时期发展长板和短板的策略不一样等等,斜木桶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和市场分析,这是它的适用边界。

所以总体上,木桶原理还是一种思维模型,对各个元素彼此间协调的关系进行了解读,但是各种场景下解释不同,到这一步,我们可能会有下一步行动方向,就是在这些领域里面,有没有更好的模型可以解释,是不是在具体领域里面有更为基础的元模型,可以更好的解决我们的问题。但是,至少到这一步,我们不会再为各种五花八门的“木桶”绕晕,下一次,再有新的木桶原理CDEF版本出来,我们也能快速解读在说什么,适用边界在哪里。

你看,顺着这一点摸索,我们就将知识片段上升为一种认知。

小结:追寻头脑中哪些一知半解的概念。

二、三点认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的心得、修炼制图能力的认识、市场和时代角度看竖版思维导图

下面我说一下,对我来说思维导图和制图中的一些认识。

(一)使用思维导图工具的心得

首先从功能上,我认为思维导图主要在于「整理思维」,他是大脑的一个外挂,他不是炫技工具,因为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包括手绘的一些网上传的所谓图文并茂,尤其是漫画性质的一些东西吧,虽然大家传着说好,但是我觉得不太好,干巴巴的内容配了过量的图,有点儿喧宾夺主。因为并没有提升我们通过导图理解原文的效率。

第二点,其实从心理上我觉得搞懂一个问题,你获得了进步,你简化了思维的过程,你再分享给别人,让他省力或者受益,那么你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就很小,或者说,你怕自己搞出来的东西,别人已经搞过,就停止自己的进步。首先你要对自己负责,你要成长,这是你最大的自由;同时你只要添加了价值,哪怕只是小小的浓缩和汇总,都是值得分享的。我们常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你不经意一句话,让别人恍然大悟,触类旁通——所以,让你的输出去寻找有缘人吧!

第三点,从操作上来看,更多的是碎片整理比较多,因为不是商业制图,完全遵从原文的话,其实你制作图的更大的用处,其实就是整合和精炼。在这里你做碎片整理的过程中,你要善于搜索百度,得到。简书,知乎,知网,这些APP都可以作为你良好的搜索引擎,在前面,我们提到知识卡片,到知识片段,其实你在这里用结构化思维对碎片整理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整合啊。

这里呢,结构化思维还要,把咱们刚才说到的《好好思考》的棱镜法再提一下,具体每一句话,某一个知识点,要放在哪一个层级里面都是需要自己再加工的,当然这个在作图过程中你的大脑自动完成了,没我这里写的这么复杂。最后,你操作完成的同时,就顺带统一了自己的认识。

当然了,这里边如果说,因为涉及到探索和新知,如果有你反复研究还是看不懂的,就先不要往导图里面加。因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修炼制图能力的认识

另外呢,制图能力修炼这块儿,分享四点。

第一,思维导图制作技能这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有些知名学者或者大师也提到过就是说现在网上流行的思维制图课程什么的,作出了一些负面的评价,我认为呢,思维导图的制作不是一个伪命题,无论从色彩的搭配还是整个知识内容安排、框架的布局呢,都是充满着美感和美学的,练习制图其实是一种修炼,因为你会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看。关键是你别走偏,忽略导图的最本质一图导思的功能去反而追求各种炫技色彩和视觉效果冲击。(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漫画版本的导图,图太多了容易歪曲、庸俗化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指向)

第二,如果说思维导图对接外部资源的话,要注意接口问题。你的导图如果面向的商业化,用于积累以后个人未来的这个巩固和回顾,或者对接于外部资源的话,你要注意,做好导图的一些标准化,也就是做好对外的接口,就像一个移动硬盘就有数据口,你是一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你要做好污水管线,排水燃气的各种标准接口,接口之间的标准距离等等。

这个道理反映到导图上呢,就是格式,编号,标签,还有你的学科分类,还有包括商家要求的特有logo,或者说你个人的这个公众号图片啊等等。输出导图时候,设置良好的接口是良好的职业化的一个表现,

第三,战略四平衡。就是我上面提到作图要达到的四个方面的平衡,我在导图制作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到底把重点把精力放在哪里,其实我大概考虑了一下,这里要取得四个方面上的平衡:


思维导图质量=导图的作用×信息传送效率×篇幅×布局平衡

导图的作用实质是强调:导思

信息传送效率实质是强调:简短易懂

篇幅实质是强调:文字容量

布局平衡实质是强调:美感


第一个方面:导图的作用,就是引导我们的思维,你要把这个逻辑搞清楚,逻辑混乱你就无法称之为导图,因为这么拧巴的一张图你导不了别人的思维。别人看你的图,越努力越崩溃。

第二个方面,信息传送的效率,简短易懂。或者说是语言表达,还是你取哪些要点,你要易懂,易于传达,可以信息不完全,但是要抓住核心。如果你导图做了,别人都看不懂,即便是行内的人都看不懂,那说明你这个导图,做的应该基本上说是失败啦。

第三个方面,篇幅,就是文字容量,在兼顾上面简短易懂的基础上,你用核心一个词儿能不能准确传达意思,不能就写成一句话,但你不能通用一段儿来做进去,那是一篇文章,那不是一个导图,就是你要取得篇幅上的容量上的一个平衡

第四个方面,美感,包括颜色,包括结构。这就是要布局平衡,色彩搭配科学。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比较多,你可以说时间浪费的比较多,当然我是新手,这么做回报也是有的。结构方面,通过习练领悟不同结构图适用的文字长短,该留空留空,该整齐整齐,该换行换行;色彩搭配方面,学习色彩搭配原理,参考好的作品,参考顶级跨国企业PPT配色,或者去小猫妮知识星球看看色彩搭配啥的。

第四,那么制图上面的第四点呢,就是不要过度追求不可复制的复杂性。

比如这个自由主题的使用和排版布局,并不是xmind擅长的,在自由主题过多的情况下,你在排版的过程中,你在不断增加内容的过程中,它会乱跑。而且如果你保存之后,下次如果你还想用这种这个导图做模板的话,它适应性很差,也是同样的问题,排版会乱跑。

如果说你想把它结构化,就像编程里面的函数一样随时调用的话,那这个东西你最好是把它做成自由主题越少越好。我们的目的是:下一次制图,可以打开这张图,把对对应的部分整块直接复制过去。

(三)市场和时代角度看竖版思维导图产品

最后呢,我提升一下角度吧,在更高层面上,在时代角度上去看一下我们的思维导图这种电子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我认为从操作上讲呢,现在我们已然处在一个屏读时代。而且是手机这类终端是主导,也就是竖屏的阅读时代。

而最初的我们的那种原始的手绘的思维导图呢,是螺旋的结构。我们一般读的顺序是导图是中心主题。然后看主要一级主题,绕一圈儿啊,从右至左,然后从上往下各分支间各分支之间呢,我们在逐个去看,我们在跳跃的去看彼此之间的联系呢,会一目了然。

但是竖屏导图就不一样了,竖屏导图通过通过我们的变形,通过原来螺旋结构的导图的拉伸,映射到竖屏。那么它大结构就是简单的从上往下,小结构还是保留着逻辑图的结构。如果说你做的图是比较长,需要滚动的话,那要注意两点,第一个前面有个类似目录的东西,更加友好,第二,结尾有个核心的总结更合适。

我说的这些,像不像用户角度去看待产品?

三、介绍一个工具——画矩阵

第三部分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叫「矩阵」。

我们按照简单社会规则里自然生长,在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线性思维的习惯,就是片面,单向的、直观的经验性思维。比如乡下人单看房价数字,以为是豪宅,结果只是北京城区一个小破房。

我们现实中做判断往往是复杂的情况,比如财务审计报告数据是否可靠,这个要纵向看企业的历史和未来趋势,还要看横向的行业内对比,还要看审计企业的资质和历史情况等等。单一维度不能很好的适用大多数情况。

那么矩阵是二维的,二维的就提升了我们这个思考的维度,可以用于更复杂的分析,解放大脑。那么作为工具它只有二维呢,又是简单的一种工具,可以提升我们工作的效率,让我们简单易用。

从工具的用途上讲,矩阵让我们习惯线性思考的大脑可以拓展更多维度。我们知道,原来条形码是可以看做是一维的。那么两个条形码,90度交叉正交,然后就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码,二维码的信息量就是指数级的也就是N平方。

在平时工作中呢,不要被太多的工具所占据心智。大致的正确,好过精细的错误,所以说,给工具分类或者说是知识分类呢,不要过细,以防过度拟合,你的电脑文件夹如果分类过细,你会有了新东西,困扰于应该放哪个文件夹,而同样的,如果工具太复杂,也会给你的使用带来阻力,增加使用的难度和心理压力。

比如说“道术法器”还是“道术器用”都可以。如果说你要把它变成“道术法器用”,你就会觉得有的时候真的很难以分类。

开过车的话你也知道。手动挡,12345,OK,我开过手动挡123456的六个档,加一个倒档,其实操作起来就已经比较复杂。那么自动挡见过七个,但你见过手动挡是七个档的吗?没有吧。

(一)举例一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平时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做导图没有思路,没有素材,然后就迟迟无法行动呢?

这里对咱们做导图看做一项任务的话,它的性质没有辨识特别清楚,那么也是平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惑,你比如说工作性质上可以分为「考虑型工作」和「处理型工作」方法呢,我们有粗略的工作方法和认真的工作方法两种。

知识的积累,就上一个罗晨燕小伙伴分享的啊,从下往上整合的话会相对容易。也就是我个人认为的那种心理阻力比较小,那么这个时候,它应该属于什么呢,它属于考虑型的+粗略的类型。那就是这个图里边的左上方。这类工作最重要的是顺利起步,早点动手,比如说年终总结,比如说要给某一个话题做一个PPT,这个时候从你熟悉的知道的板块儿做起步,那就是工作的正确姿势。

同样的看右下角,这个时候呢,希望你认真做的处理性的工作,那具体是什么呢?每天的打卡啊,处理日常的邮件,还有标准化的动作流程,像我们银行工作呢,系统上面提交评审会后的项目材料备案,还有档案资料的整理,上传系统的审批流程,还有合同的制作,签订等等。

这些工作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做到最后,且认真度高。处理型的工作,也就是说你没有发挥的空间的,这种工作,具体的工作一定要认真的去做,而且做到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的苦恼来源于,认为这是「处理型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粗心大意,而“考虑型”的工作呢,却事事认真。

那么你用力过猛,就是一种“过度拟合”,注意力过度集中细节或固有模式,很多地方你就会失掉全局的眼光,比如说年终总结,策略报告。你应该看到大势,在大势上时刻保持着一只眼睛,这个时候呢,脚下的路才不会容易走歪。

那么,这个图里左下角和右上角的束缚,其实就是被固定的观念所束缚,有时候你做到了局部最优,却不是全局最优,做到了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却难已理解大领导的意图,难以看到人家的宏观视野。这些不同类型的束缚,都是在处理上没有得当。

大家看,一个简单的矩阵工具,就把我们平时关于知识积累和工作中常犯错误的原因就大概分析出来了。

将来再遇到犯难的时候呢,我就可以脑子有这样一个工具,去判断这个工作到底是什么性质,应该采取哪种工作策略更加适合?

(二)举例二

再举个例子,你比如说市场分析,矩阵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找出目标市场上。能决定市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进而做出分析。

你比如说。在英语考试培训里边,一个是价格,一个是他的目的性,就可以分成大概四个维度吧,也是一种矩阵,大家可以看到价格高又是考试导向的话,像新东方啊,我们有一个右上角的圈儿来表示,那么在右下方呢,又价格比较高,然后自由导向的,比如说时政新闻,外刊新闻呐,杂志呀,这种诗歌呀,这种。这种追求实用和英语自由学习的话,那是友邻优课的一个定位,左上角,市场上价格低的考试导向的培训的那个机构更是数不胜数,鱼龙混杂了。

在这个二维的平面上,也就是矩阵中的我们,甚至可以用圆圈儿或者说是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大小来代表他们第三维的信息,比如说我们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它的市场份额。通过找到市场空缺,找准企业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这个矩阵工具,就给了一个企业制定策略的行动地图。

当然了,分析英语培训市场,主要考虑的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以老师为主(名师创作和辅导)还是以系统为主(软件,比如背单词软件)。不同指标画出不同的分析图。

(三)举例三

这里我临场发挥再举个例子,就用矩阵分析我们平时积累知识卡片到导图的过程。

我按两个维度来分,一个是知识生产的,和一个思维提升的,我们通过导图呢,如何在知识生产和思维提升方面。找着我们的工作方向呢?

比如说知识生产这个维度,分为创作的和整合的。生产程度高呢,就属于创作;生产程度低一些呢,就是简单的整合。

那么思维提升这块儿呢,最高级的就是哲科思维的革命性的提升,比如“熵”这个概念的出现;那么低阶的呢,其实就是技巧的总结,或者就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记下来。

这个矩阵做出来,结合我们上面提到的“知识杂交”“跃迁认知”,我们甚至可以找出我们进化的路线,当然了,哲科思维的创作,革命性的这种提升呢,他是高价值的,当然也是高难度的,那么带来的呢当然是高回报。(ps.这个我写的字有点丑啊,大家如果。认不清的话,请多多包涵)

那么其实①→②→③呢,就是一个进阶路线,我们做足知识、技巧的整合和积累,就像夯实基础,建造房子,或者堆积金字塔,从基底慢慢巩固量变,从而沿着思维提升的路线达到②,实现哲科思维的一种整合,也就是说实现了学通透了,跃迁了认知,方法就是咱们刚才说到的棱镜法的一种应用。

那么最后呢,我们要通过这些①和②的这个进步和积累,最后。达到自己的这个第三块儿,也就是右上角的高价值,高难度,高回报的这个知识生产板块儿,你在提升思维的同时呢,也达成了知识生产的要求。到了这个金字塔顶部,你分享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再加上你在前面思维导图工具的一个修炼,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高含金量的导图。

留一个思考题:左上角那个高创作低技巧型的创作属于什么情况呢?现实中存在吗?固定套路的网络虚幻小说算吗?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谢谢猫妮老师全程的翻译啊,我这个准备的实在是非常仓促,请大家多多包涵,有什么问题咱们随时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