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六步循环法
如果叫你去考北大,
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你的策略是什么?你认为做这件事情的步骤分为哪几步?
要把考试当成项目来做。
完整地经历做事的各个环节:
自我定位—瞄准目标—制定策略—执行反馈—调整行动—最终完成。
我从不鼓励人瞎勤奋,每一分努力都要有目的,
早起有早起的意义,读书有读书的效果,绝对不要无目的和无策略地学习和工作。
做事的正确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策略,勤奋地执行策略,然后成功。
如果没有策略的话,你坚持不下去,就算坚持了也没有用。
比如:
在复习之前,我就去找了可以保证99.99%考上的策略。
首先,研究了历年真题跟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北大法硕真的很好考,它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一直都在360分左右浮动,没有超过370分。也就是说要保证自己可以考上,你至少得考到370分。
这370分应该由什么组成?
不考数学,只考英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
我英语很一般,就考个及格60分;政治按说是强项,9月份以后跟着大家去复习,考个70分。
如果这样算的话,我的两门专业课加在一起要考240分,每一门平均要上120分,才能稳上北大。
听起来好像挺难,下面我们研究第二步,就是怎么达到240分。
满分是300分,要考到240分的话,就是要考到80%的分数,也就是说那张试卷上80%的题目,你必须会做。
我报考的是2013年的研究生考试,所以要往2013年之前的真题研究。
研究完以后,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我对着真题,把每道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标注出处后,发现99.99%的知识点都在教材上。
后来我去网上查询过往的成功考研经验,有许多高分选手也提到了确实如此,所以我就更加放心了。
只要把五百多页的教材搞定80%,就可以稳稳地考上北大了。
问题思考到这里,已经有了非做不可的决心。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考上北大难不难?”
我觉得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难。
如果问他:“你只要搞定这本书的80%,就可以上北大。难不难?”
会有一部分人觉得,不再难了。
因为即便再笨的人,给他足够多的时间,就算把书吃了,也能搞定。
所以你看,如果路径清晰,就会降低对难度的想象。
接下来第三个步骤,我知道要搞定这本书,但是具体怎么搞定呢?
文科考试有三个特点:
一共是考三个东西。
1.记忆2.辨析3.分析。
人生,就是一场考试接着一场考试。
表面上看每一件事情都不一样,但是做事的方法和逻辑共通。
整个复习过程提炼出来有六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定位。
你立下新年的目标“我想减肥,我想变美,我想赚钱”,后来通通没有完成,为什么?
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顶多只算想法,
目标要有可执行性和衡量标准,比如“我要考到240分”,这算是一个目标。
1.什么叫作学会解释目标?
比如要考北大,意味着两门专业课都必须要考120分;意味着这张卷子当中80%的考点我都要知道;意味着考试范围内的80%我必须得知道。如果我只知道10%的话,那么还要搞定70%,那么整个复习的过程就会变成这样:找到不会的地方,变成会的,直到这个百分比达到80%。
再比如“我要减肥”,我刚刚说了,这只是个想法,意味着我将来的体重要比现在轻,意味着我每天的热量摄入必须低于我的消耗。
如果有一台仪器可以帮我测量我的热量摄入跟消耗的话,
①我需要保证每天的摄入减去消耗后是负数,
②我还得知道每天的负数是多少,
才能保证能够达到我想要的体重目标。
模糊的目标,要不断地去解释它们,把它们转化成一个更具体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途径。
这个能力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的,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目标解释出可行性,
所以只能跟自己的目标大眼瞪小眼。
2.只有这个才是你的目标
很多时候,目标之所以没有达成,就是因为目标太多了。
现代人一事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太贪心。
你觉得读书重要,你觉得人脉重要,你觉得学英语也很重要,健身也很重要,方方面面都很重要。
但是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到的。
于是就有人提出,一定要达到平衡。
平衡本身就是个梦,平衡本身就是在消耗你,你看那些站在跷跷板中间保持平衡的人,是不是屏住呼吸累得要命。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是,
一个阶段之内只考虑一个目标。
要告诉自己“我只有这一个目标,其他的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
二.制定策略
第一句话:千万不要把目标当策略。
第二句话:千万不要把计划当行动。
具体怎么定策略呢?
定策略有几个步骤。
第一,找出通往目标的障碍和问题;
第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障碍的方法;
第三,方法之间成为系统;
第四,集中冲刺直到成功。
如果你不知道通往你目标的问题和障碍是什么,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瞎使劲。
好多人做事都凭感觉,认定了自己就应该这么做,也不考虑行为是否背离目标,以及到底有没有在解决真正的问题。
而当你从目标出发,去想真正的障碍和问题的时候,就会推翻许多无理的既定做法。
效果=时间×精力×目标×策略×专注度×熟练度。
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其次,这些时间里你应该是精力充沛的。如果你每天都是无精打采的,什么都干不了,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再次,必须是专注的。不专注的时间,也是没有质量的。再往下,你的目标要对,策略要对。最后,在目标和策略都对的情况下,每个人执行的方案不一样,就会导致有些人更快,有些人更慢。
做记录。
我让公司的人每天都写工作日报,
记录自己当天到底做了什么。
我在复习的时候会做复习记录,
记录自己每天学了什么。
而我在笔记里也会详细地记录从公司到个人的季度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费劲地记录?
一家公司的失败,许多都来自目标和行为的偏差。
人大多数情况下的失败,都是因为目标和行为的背离,关键是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早就背离了目标。
所以对于自己每日的工作,一定要做记录,这样方便以后查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观察自己的执行程度。
因为有执行记录,所以你才知道失败是因为执行的力度不够导致的。
执行之后的下一个步骤,
就是反馈。
开始执行之后,一定会得到反馈。
到底事情有没有按照你想象的发展?
是否达到了我的预期?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是因为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有些事情我没有想到,还是我想到了,但解决的方法不对?
你需要把自己当时记录下来的思考过程和执行过程拿出来对照一下,看看导致出现偏差的环节是什么。
反馈这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你一定不要等不及反馈就放弃,也不要在得到第一次反馈之后就放弃。
反馈之后的第五个步骤,就是调整,当你得到反馈之后,需要重新制定方案,调整自己的行动。
看到反馈之后,有没有能力分析出问题所在,并且保持自己的积极性,反复地调整,循环地执行,一直坚持到真正实现目标为止,这就是牛人和庸人的区别。
思考为什么不要放弃,凭什么坚持到底。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经历了多次失败,最终发明了电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