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文艺大观园简书美文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98人  清风动竹影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电影《狗十三》可否戳破你的泪腺?是否捕捉到你内心深处那一丝敏感而又不易察觉的愧疚?完美影片背后反映的却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李玩——中国孩子的缩影

      “李玩,你并不孤单。也许每个中国孩子都是你,我也是其中之一。”“家”在人们眼里往往是幸福,团圆与和睦的代名词。可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却又不愿戳破——其实那和睦的背后一直有一颗已经点燃捻子的雷,只是每个家庭成员尽最大可能的妥协,让它变成了一颗“哑雷”。然而这样真的好吗?

      说实话我恨了我爸好多年,从我第一次想逃离这个家开始就一直恨着,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事不能释怀。讲真的,我第一次挨耳光是他赏的,第一次想要离家出走,是拜他所赐。我第一次想要自尽,也都是因为他。看起来是不是很可笑,书上都说“父爱如山”到了我这里咋变了味?

      我爸给我带来的伤痛一时间真的无法言清。点点滴滴都似一把无情的利刃,一道道将我对他的爱切碎。

      我真的很恨他,要是换作旁人,我肯定会骂的他狗血喷头,甚至会打他。可他是我爸,我只能忍。可“忍”字头上一把刀,刀刀逼命啊!我想一走了之,让他后半辈子痛不欲生,但他是我爸,生我养我十几载。我怎么能那么自私,让自己寻痛快?他是我爸,我要爱他,我怎么能恨他?终于在一次次与内心的痛苦挣扎中我疲惫了,我学会了反抗,于是父子间的冷战一枪打响,战火一开始便从未熄火。

都说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可谁又承认,最初的那一份安全感是别人给一点一点的磨灭的?

在安全感一次次被我爸践踏的面目全非时,我甚至怀疑我得了抑郁症。我羡慕别人的老爸,他羡慕别人家的儿子。“家”说白了,不也是打着以爱为名义的幌子实际上却给你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吗?

      终于有一天,当我看到一个父亲当街打儿子时,我的内心不知是一阵喜悦还是一阵压抑。我感到庆幸。原来我爸还是那么仁慈,虽然夺走了我的安全感。最起码还没有在众人面前践踏我的尊严。当我转身离去时,身后响起了“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

      一个冠冕堂皇的谎言,却长期以来被中国家长奉为圭臬,成了打骂孩子最便捷的借口。其实这无亚于古装剧中男主杀了女配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保护你,所以只能杀你”而女配真的同意了吗?越是没有能力的男人,越是打女人。越是没有能力的家长越是打孩子。

      “打”被中国家长奉为神器,其实连青铜都不配。

      与其伪善的说“我打你,是因为爱你”倒不如说“我打你,是因为我没能管教好你”

        青春期的少年,自主意识再度强烈的觉醒,渴望被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可是在中国,绝大数的家长并没有敏锐捕捉到这个时期孩子身上的变化,从观念上也不接受长辈和孩子间平等的理念,所以盲目的把自己变成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敌人”,并且随时准备用权威结束这场战争。

        家长总是固执的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自以为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

李玩为走丢的狗和家人大闹一场,其实在和朋友谈心后回家以前听到朋友那句“以后这种事情还有很多”的李玩已经接受了现实。但他的爸爸却没有给她足够的耐心。于是本片最精彩的一幕上演。回到家的李玩遭到爸爸的痛打。“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

        家长们仿佛都指望孩子长大了就马上懂事,可看过《小孩不笨》的朋友们都知道。哪里有什么完美的孩子,只有不完美的教育。细细想来,许多时候错真的在于孩子吗?做家长的是该反思反思了。

        在棍棒的雕琢下,你们完成了你们的艺术品。你自以为很成功吗?非也,只是孩子在威逼利诱下学会了妥协。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反抗只会有皮肉之苦,而妥协是保护他们的最好方式。

        或许你们不承认,片中的李玩便是最好的证明。英语演讲比赛前后李玩表现差异则暗示了不良教育下给孩子内心留下的阴影。小时候别人问我长大意味着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给出教科书式的回答“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这么多年走来我才体会到“长大也许意味着学会妥协吧”

        亲情啊 就是这么湿答答 黏糊糊 表层涂满了蜂蜜 咬进去以后却发现里面裹挟了滴嗒着绿色稠液蛆虫的冰糖葫芦 让人作呕 而那个卖糖人 可恶又可悲 可恶贩卖此等商品 而又可悲的是他 也只有此等库存。

        其实他们“没有罪”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因为怕伤害,所以选择离开

      每一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小心的爱着这个世界。哪怕在大人眼里看起来很可笑。

      宠物和人一样,谁养谁有感情。对于李玩来说,这也许是她人生第一次去爱世界上的另一个个体。金星老师说“狗狗是不会说话的孩子”没错最后你从他们身上收获的爱远比你施舍给他们的多。

      电影临近尾声时,人人期盼的情节来了。李玩碰到了曾经的爱因斯坦。每个人都期待他们相认。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他们是不会相认的,最起码李玩是这样。那样的家庭里人的阶级就分的那么明显,何况一条狗?李玩知道,她没有能力去保护她,她的心里也承受不起再一次的分离。其实这不也是大家希望的结果吗?

      狗的生命只有短短十几载。也许它只是你生命之中微乎其微的过客,但对它而言,你就是它的全部。它穷极一生将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到了你的身上。为什么你就不能好好的爱它们?

      片中狗咬到了人,就要吼着被送到屠狗场。动物与人相比就那么下贱吗?老虎咬了人就要被枪毙,动物的命就不是命吗?况且是人错在先。

      做家长的,有时你虐待动物,其实是在虐待孩子们的心。你不见得,你要把狗送去火锅店时那痛哭流涕的李玩,不见得那满大街跑着找狗的李玩。

      如果《狗十三》还不能唤醒你内心对动物的悯爱,就去看看《忠犬八公》吧。我保证它能戳中你的软肋。

      支撑八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老教授的远远不是那副躯体,而是对老教授至死不渝的爱。

      我想试问,我们有什么资格获得它们义无反顾的爱。

      试着去爱它们吧,就算全世界都背叛你,离你而去的时候,它们也会伴你左右。因为它们不会辜负你的一丝善良。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第二个“李玩”诞生了

      电影最后处理的很好。片尾李玩若有所思的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冰场上跌跌撞撞的训练,我想在她的脑海里,对被弟弟分走的关爱和注意力的怨恨和委屈也许正在消散,因为她明白,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中,任何的宠溺最终一定也会走上另一场战争,目前“风光”的弟弟也终究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和“洗礼”。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家长认为是孩子所以可以随便许诺却不遵守诺言,这更是教育的大忌,孩子渴望理想化的父母的愿望彻底破灭。

      李玩喝酒被父亲责骂,可是父亲却让她配主任喝酒。李玩爱的是物理,可是父亲偏偏让她选择英语,昭昭不喜欢轮滑,可是偏偏被送去学。父亲在答应好李玩去看天文展览时,却又撒另一个谎言说饭后去公园来安慰哭着的昭昭。

      对孩子撒谎成了中国家长安慰孩子的必杀技。殊不知你却你次次刷新孩子对“诚信”的认识。周而复始,中国式教育因果循环。

《狗十三》长大背后的泪与心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