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哲思

扒开门缝看历史之谈治国理政

2021-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水边的牧者

最近读的一本书上谈到三国时后孙权和陆逊君臣相得大半生,最后因孙权立太子一事翻脸,究其根源有二:一是孙权乃淮泗豪族,与陆逊等江东豪族有矛盾,且陆逊之父死于孙权之兄孙策征战江东过程中,老孙家与老陆家有仇;二是孙权与陆逊治国理念不同,必然走向分裂。孙权称帝后,继承了其兄孙策的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而陆逊为儒家子弟,主张宽厚仁德。

陆逊陆伯言

读到这儿,我就在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不能兼容并蓄、多措并举,来很好地处理治国理政的矛盾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以自己浅薄的认识,谈谈几点思考。

施政者,当以道家之无为养其民,以法家之规矩束其民,以儒家之仁德生其民。

无为而治,得自然之道,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治理理念,外化到当今就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

自然生长

遵规守矩,得制度之行,是约束不法行为的治理理念,外化到当今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党。

知规守矩

推崇仁德,得礼仪之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治理理念,外化到当今就是以人为本,共创和谐。

天下明德

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