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值得深度阅读的文章读书每周读享一本书...

读《交往的艺术》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23人  你好呀我是慧慧

社交智商与沟通力训练

[美]大卫·约翰逊  著

                    凌春秀    译

读《交往的艺术》

我们不是生而孤独,而是为各种关系而生。从本质上讲,我们并非一道孤独光芒中那上千个各自闪烁的光点,而是归属于一片更大光明中的一部分。

我们依赖他人获得生命

依赖他人度过动物界最长的发展期

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是人生其他成分赖以存在的背景。

读《交往的艺术》

真正的朋友,就是全世界都弃你而去,依然靠近你的人。

人际交往智商(IQ):理解、掌控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并机智应对的能力的高低。

人际效能:你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与自己的初衷相吻合的程度。

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驱动力,驱使着你去实现自己的潜能,去享受获得自己所能争取的一切成就之后的快乐与满足。

善于管理时间:就是要懂得约束过去与将来——让过去停留在过去,让将来等候在将来,充实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读《交往的艺术》

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合作、互助关系的能力。

读《交往的艺术》

在社会关系中,我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尽量让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你一致。

你所拥有的关系的本质揭示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朋友的儿童在学校里会表现得更好

一个人的友谊状况就是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预示着终其一生这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能取得哪些成功。

新生儿通过识别父母的脸庞和微笑来建立起亲子关系。

读《交往的艺术》

朋友是你给自己的礼物。(择良友)

人类是一个社会性物种,其进化和成功都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

跑的不快、力量不足,没有獠牙巨爪,嗅觉和听觉也不出色。而且还有那么漫长、脆弱的儿童期,无论如何,人类都不像一个能够幸存下来的物种。(通过合作,人类确实存活下来了)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描述。

①沟通人群的规模(群体越大,你需要的人际交往技巧越高)

②场合的正式性(人们的行为由规则或礼仪来支配)

③关系的亲疏远近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尼尔森调查报告显示,普通青少年平均每个月发送的短信高达3000条,他们与网络上的朋友相处的时间每增加一分钟,用来经营现实关系的时间就会减少一分钟

“关系的天然法则”包括:对他人积极的认知和情感很难形成却极易消失;对他人消极的认知和情感极易形成却很难消失。

积极的情感和印象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建立起来的,而关系却往往很脆弱,也许仅仅有一个消极的行为就能够让它戛然而止。

忠实的朋友,是稳固的保障;谁寻得了他,就是寻得了宝藏。

每个人都会不时地感到孤独,孤独感是人类最普遍的体验。

读《交往的艺术》

孤独的人可能欠缺人际交往技巧,而他们也因此会在社会交往中过于谨慎,回避一切可能会被拒绝的情景(不要害怕拒绝)

友谊就像金钱一样——守住比得到更不容易。

拥有宠物的人可能比没有宠物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开始互动并建立起关系,和宠物的关系可以改善你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康复中的心脏病患者若拥有一条宠物狗,往往会比那些不养宠物的心脏病患者活得更久。当一个人对宠物说话时,他的血压会趋于降低,而和他人说话时,往往导致血压升高。宠物,尤其是狗,大概算得上是一种社交促进物。

你的行为表现会影响你在心目中的印象,并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礼节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轻松自在,要表现得周到体贴,尽量不要让任何人感到尴尬,对每个人都亲切热忱,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尊重

人类并非生而智慧,但是,他们生来就具有变得智慧的能力。

生活总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先给予别人你想得到的!!!

读《交往的艺术》

在一段关系中,你对冲突的控制和处理方式决定了这段关系

歌德说“光有了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光有意愿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行动”。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想在赛场上叱咤风云(行云流水)必得先在练习场上挥汗如雨”。

结交新朋友,留住老朋友,新朋友是银,老朋友是金。

你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人,熟识很多人,但真正的朋友却是凤毛麟角。

读《交往的艺术》

也可能有“亲不敬,熟生蔑”风险

读《交往的艺术》

自我开放的重点是现在,不是过去。

关系的真正建立,需要你坦诚对两个人正共同经历的事件的看法,表露自己对于对方言行的真实想法。

只有当过去的历史有助于澄清为何你会选择某种特定方式来做出当前的反应时,它才是有用的。

读《交往的艺术》

为了建立更好的关系。心甘情愿地承担自我开放的风险,这才是力量。

把自己的认知和反应与他人的认知进行比较的行为被称为“同感效证”

对他人的坦诚始于你对自己的了解——你是谁,是什么样子。

自我监控就是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行为,以满足不同社交场合的需要。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会根据不同场合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不同场合,不同人面前,他们常常表现得就像完全不同的人。

自我管理能力弱的人通常不是那么在意自己的行为在社交上是否得体稳妥,他们的自我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始终如一,展示出自认为真实、坦诚的自我。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提高自我觉察、增加自我理解并增强个体解决私人问题和应对不利情形的能力。

[完全没有意识到可以依靠行为来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读《交往的艺术》

(突然想起自己高考失利那会,我也是试图利用酒精来削弱自我觉察能力,好像这样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了,殊不知都是暂时的假象)

缺乏自我觉察,个体就不再那么关注行为的内在标准,对环境的即时性反应增多对行为的长期后果不再那么敏感。群体暴力通常就是由这种“去个性化”引起的。

提高自我觉察的方法

①内省

②自我观察(你对自己态度和情绪的理解部分来自于对自身行为或该行为所在情境的观察)站在自我之外看自己

文中提到了“导致你产生情绪冲动的原因不明,所以你对自己的感受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根据情绪两因素论,你首先体会到的是生理唤醒,然后再去为这种感觉寻找一个合适的标签。但你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有一些人会把受到惊吓后的感觉误读为对身边人的爱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把约会对象带到游乐园去玩一些惊险项目的原因)”

③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感受、认知、反应以及经验。(当你将自己的感受与反应付诸于语言时,它们就变得更清晰、更有条理,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④与他人进行比较。

⑤与各种各样的人互动。

⑥从他人那里寻求反馈,了解他们怎么看你,对你的行为有些什么样的反应

从他人的反馈中,你能够提高自我觉察并构建一个镜像自我(别人就像一面镜子,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接受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

如何提供建设性反馈

①把反馈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行为上,而不是对方的人格上。

②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要做评价(评价一般来自某个价值体系,而描述代表的是一种中立的报告)

③你的反馈应该专注于具体的情景,而不是抽象的行为。与其说“你不听别人讲话”不如说“刚才你和约翰讲话的时候,你朝窗户外面看,好像在想什么别的”

④把你反馈的重点放在“此时此地”而不是“那时那地”反馈越及时,越有用。

⑤分享你的观念和意见,而不是建议。

读《交往的艺术》

⑥不要把自己的反馈强加于他人。(你提供反馈是为了让他人变得更有自我觉察力并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效率,不是为了让你自己感觉更好。即使你心烦意乱,认为给朋友提出反馈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更重要(在那个时刻)也不要在朋友感觉不舒服、心存抗拒或根本没兴趣去弄懂这些反馈时提出来)。

⑦不要提一些超过对方当前理解水平的反馈

⑧把反馈的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行为上。(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读《交往的艺术》

《皆大欢喜》中威廉·莎士比亚写到“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都是演员”。

自我表现是印象管理(就是我们按照特定的方式表现,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社会形象的一般过程)的一部分。

自我表现分为

①“战略性自我表现”包括用特定方式来打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以获得影响力、权力,得到同情或认可的各种努力。工作面试、个人广告、政治竞选承诺等等都是战略性自我表现的例子。你的目的可能是给他人形成可爱、能干、品行端正的印象或其他印象。

读《交往的艺术》

②“自我验证”:让他人对我们的认知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一致的愿望。

读《交往的艺术》

一段关系中的信任度会随着你的每一个行为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信任存在于关系中,并非存在于个体的人格中。

信任极难建立却极易摧毁。

信任需要把握适当的度。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在冒险和互相肯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在冒险和互相否定的过程中被摧毁的。

信任就是“自我开放”、“坦率”、“分享”

建立并维持信任的关键是让自己值得让人信任。

当你和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人打交道时,沟通的目标就变成了自我保护和减少焦虑感,而不是想着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

读《交往的艺术》

友谊中存在两种人际信:可靠性信任和情感信任。

当我们相信对方会信守承诺时,就是在信任对方的可靠性;当我们相信对方会关心我们的感受并维护我们的利益时,就是对对方的情感信任。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沟通的过程(交流信息以达成对彼此认知、观点及经历的理解)使人们变得互相依赖。促使我们沟通的动机是我们的期待,期待他人知己之所知、重己之所重、感己之所感、思己之所思。

读《交往的艺术》

广义的人际沟通是所有能被他人感知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不过更为普遍的定义是一个人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为目的、特意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大家都在同一时间接收、发送、解释、推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有沟通都包括向他人发送承载着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言语(所有的词语都是符号),也可能是非言语(所有的表情和姿势都是符号)。

读《交往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沟通者会考虑“搭档”的沟通水平,并适度进行自我调整与之相配合。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有效沟通:当接收者以发送者期待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解读时,我们就说这是有效沟通。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当使用“我”“我的”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时,你就是在发表属于自己的意见。个人陈述:是那些关于自己的信息——你的感受、你正在做的事情、你正在考虑的东西(你怎么看待自己、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诸如此类)

读《交往的艺术》

误解的产生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假定每个人都用和自己相同的视角看问题。

同样的场景,你立场不同、心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随着你的经历、观点、职业以及价值观的改变,你的立场也会随之改变。

读《交往的艺术》

发送者确定自己的信息能够被正确接收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获得反馈,了解该信息对接收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当发送者无从确定接收者是如何解码自己所发出的信息时,就是单向沟通。

所有沟通都会影响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向前推进、向后倒退或原地踏步。

在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沟通中听清并理解对方的说的话。

良好倾听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释义。释义就是用你自己的语言将别人说的话、表达的感受和言下之意重申一遍。

读《交往的艺术》

释义可以帮助你①避免去审判、评估他人②加深对发送者信息的理解③让发送者知道你理解到了哪种程度,可进行有效沟通④表达对发送者的认同,传递信息

如何通过共情地倾听他人说话来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呢?

一种方法就是,在你下一次与他人进行比较深入的交谈时,严格遵循下面这条规则:每个人都只有在正确地复述了说话人此前传递的观点与感受,且让说话人满意之后,才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里意味着,在发表自己的信息和观点之前,你必须采纳他人的参考框架,并对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到可以准确释义的地步。

读《交往的艺术》

网络沟通具有地点上的独立性以及时间上的独立性(人们不需要在同一时点参与到沟通过程中去)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说话直接,一语中的(避免无的放矢)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情绪与情感是你对各种体验的内在生理反应,但是你会用明显的行为来把它们传递给对方。

你通过视、听、触、味、嗅的方式来觉察自己当下的直接体验,这些感觉只给了你描述性的信息,却没有给这一切赋予任何意义。

信息本身是中性的,决定其意义的是你。

读《交往的艺术》

对情绪(如愤怒)的压抑和否认可能会带来生理性的损害,这是由于无法将冲动付诸行动、无法重建身体内部的平衡造成的。

当你拒绝表达情绪和情感时,它们就会操纵你。

对情绪和情感不必评判、解释,甚至也不需要为其道歉。随着你对自身情绪和情感的觉察增多,你就会明白它们想告诉你的是什么——关于你自己,关于你所处的情境。

情绪和情感让身体准备好去行动,却没有给你指明方向,带给你方向感的是你的“意愿”。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传达某种情绪,即便只是一句“今天挺暖和”也能说得让人感觉到你的怨恨或恼怒。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会将感觉和现实情境混淆。一个情感成熟的人即使感觉自己力有不逮,做起事来也会游刃有余。他不会受自我感觉的限制而不去努力做到最好,因为他知道感觉和具体表现的区别,知道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读《交往的艺术》

人际沟通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在你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回应前,你需要进行检验,保证自己确实知道对方的真实感受。(我们的印象经常会因自己的担心、逾期以及当前的情绪而发生偏差)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你的一切(姿势、表情、语音语调和音量、服装、整洁度等)都在传情达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他/她都在泄露和自己相关的信息。

读《交往的艺术》

通过非言语沟通,你可以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定位;定义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类型。

非言语行为可以调节谈话的走向,上升的语调配合着一个期待的眼神表示该另外一个人说话了。

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可能与他说的话相矛盾(eg:她哭了,却一边说没事)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让你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保持一致!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分析和解读

读《交往的艺术》

安慰和支持

尽管我们会安慰“明天会好起来的”……其实通常这不只是表达安慰或者支持,人们也在表达“你不应该有那种感受”的一种方式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释义和理解

读《交往的艺术》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读《交往的艺术》

如果一个人总是使用同一两种回应方式是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的。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冲突意味着建立支配关系(书籍《意愿的冲撞》里观点)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谈判贯穿了你的每一天,通常是非正式的,在你没有完全觉察的情形下进行。谈判有两种方式:为了赢和为了解决问题。

读《交往的艺术》

第一步:描述你的需求

读《交往的艺术》

第二步:描述你的感受

第三步:交流立场背后的理由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第四步:理解对方的观点

读《交往的艺术》

第五步:为共同利益创造更多选择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只要我们活着就会体会到压力

人类喜欢寻求特定类型的压力并享受它们。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管理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当你发现自己正承受着压力时,应该采取的第一行动就是去找朋友或熟人,和他们一起讨论你的处境和感受)

我们个体体内的压力也是由细胞体之间的互相援助使得它们的竞争力得到了充足甚至过多的补偿(因为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得以生存来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

读《交往的艺术》

在压力时期将自己孤立起来等同于社交自杀,因为在自己最需要人际关系的时候破坏或断绝他人的交往是自我毁灭的行为。

压力重重时,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感到孤独,要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自己的处境来减轻压力、减少痛苦。

愤怒通常是毁灭性的

①你表达愤怒的方式会制造厌恶、挫败感,让他人生出报复的欲望

②愤怒被强行压抑,藏在心里(这种习惯往往会让人易怒、抑郁、失眠,引发一些生理问题,如头痛、溃疡)

读《交往的艺术》

愤怒是对挫折和侵犯正当合理但充满防御的反应,是建立在范围变得狭窄的注意力、想要付诸行动的生理需求及必须得偿所愿的不合理信念之上的。

读《交往的艺术》

有时候,沉默地忍受一个伤害比勃然大怒最终惹来一千个伤害更明智。

读《交往的艺术》

愤怒让你变得冲动(冲动、敌对的行为能加剧冲突并让你陷入麻烦),降低你的信息处理能力(让你在决定如何行动时心里有所疑虑),产生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让你相信其他人活该被惩罚)

最好的做法是处理问题之前冷静下来

读《交往的艺术》

直接表达愤怒有一定的好处。

比如让他人看到你的主张;消除误会,让人们感受并表达积极的情绪;被忽略的问题得到重视;防止怒火不断叠加变大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非自我肯定行为通常包括任由他人侵犯自己的个人权利,无法获得他人的尊重,无法得到尊严。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不要只盯着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或者他人的龌龊,多关注自己建设性管理愤怒的能力。

马克·吐温说:我知道世间有烦恼无数,但绝大部分都从未发生。

改变你对生活中所发生事物的解读方式。改变解读方式将会改变你的感受,永远记住“生活中最容易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读《交往的艺术》

自责其实是对自己的愤怒

自责含有双重攻击:一种是针对你的行为,另一种是针对你自己这个人。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惩罚能激发创造性的领悟,能让你懂得如何建设性地处理自己的困境。

读《交往的艺术》

情绪并非由事件和周围的人触发,只有你对他们的行为所做的解读会让你烦恼。你的情绪是由你掌控的。

扔掉不合理假设,代之以合理假设。

让自己拜托愤怒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宽恕。它不是容忍,不是妥协,它是一种对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回应,这种回应让你摆脱不良的愤怒、焦虑和抑郁。

宽恕是来自强势地位的奉献(我可以把控局面),它并不会让你显得软弱或脆弱。

宽恕的真正意义是抛开你的愤怒情绪

读《交往的艺术》

被隐藏起来的愤怒只会暗中发酵,直到以后“莫名其妙”地爆发。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当一个人很担心而且,知道自己担心的是什么,这就是恐惧。

当一个人很担心,但是不知道自己担心的是什么,这就是焦虑。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害羞还会导致肠胃不适

害羞包括社交中的过度小心。

客服害羞的3个步骤是

①理解自己的害羞

②建立自信

1.通过你对自己的看法来管理自信水平

2.设定你对自己的评价标准

3.设定现实的目标

4.修改消极的自我对话和归因模式

5.强调自我优势

6.努力完善自我

7.带着客观的态度接近他人

③提高你的社交技能

基线期是你真正开始改变之前的一段时间

客服害羞的3种策略:

①模仿社交高手,作为榜样

②发展自己专业领悟,在谈话中有所贡献

③做一个主动专心的倾听者

读《交往的艺术》

错误是长期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的幸福,只有在尽管犯错、尽管失败也依然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身上才有可能实现。

你越早认识到失败只是实现目标和维持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其本身并不是坏事,你就越有能力去挑战自我、去成长、去发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分类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可避免,而且通常是有用的,但是,分类有时会导致故障,像刻板印象、偏见以及谴责受害者这样的。

人人都有刻板印象(就是一种将整个人群和某种特征联系起来的信念,刻板印象是大脑在储存、组织以及回忆信息时的产物,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减少了复杂性,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决定,填平已知信息之间的鸿沟,帮助你理解自己是谁、周围正在发生什么,还帮助人们创建和识别下结论时所需的各种模式。刻板印象也为不公和偏见提供了支持。

(突然觉得任何事物甚至是概念观点都有其好的一面,坏的另一面,而到底是好还是坏,全看剂量)

我们要有意识地努力形成对他人的准确印象。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读《交往的艺术》

人们通常会由“错觉相关”认知,对某一事物或人群产生产生相关性认知,然后自我验证这种“确认偏差”,当其余人有与自己类似的认知时又产生“虚假同感偏差”,你会觉得大家也都这么想,那肯定就没错了。

偏见意味着未经详查就预先做出判断。

偏见就是你对他人所下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你建立自己心目中高等/劣等信念系统的基础。

当偏见被付诸行动,就是歧视。歧视就是人们采取的、伤害一个群体或这个群体中的任何成员的行为。歧视的目的就是否定目标群体的成员享有与优势群体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读《交往的艺术》

归因:对某个行为或事件的原因所做的推断。分为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

自利性归因偏差:积极的成果归功于自己,对消极的后果则逃避责任。(比如幸好我干嘛干嘛)

如果我们把学业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这样的归因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我们要妥善归因。

早知道不好的事的确会发生在好人身上;种族歧视确实存在;无辜的旁观者的确会被误伤。

读《交往的艺术》

关于人际交往方面很中肯,朴实舒服的书籍,排版归纳方面很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