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读书有感格外蓝

《边城》:桃源生活下隐藏的沉痛思考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492人  乐琅嬛

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他自小也是在民风淳朴的湘西长大,心中一直藏着的故土情结,促使在《边城》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桃源。灵山秀水孕育着单纯勤劳的人民,在这个湘黔川交界的小山村还没有被所谓现代文明所侵染,一切都显得简单美好。

但是我们可以还是可以察觉到在这幅美好画卷下积淀的沉痛隐忧,边城里美好的一切都与他身处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都市文明造成的人欲泛滥,人性的扭曲,让他倍感痛苦迷惘,也正是如此身处异乡的他才怀着对故乡的缱绻深情写下这样一个故事。描写地越美好,他的内心就越痛苦,这是他用另一种方式寻找慰藉,解剖人性,反思都市文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每每读到《边城》我都会想到五柳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不知为何总觉得桃花源和边城莫名的相像。只因为他们笔下的世界同样美好,在这样的灵山秀水中成长起来的人,简单质朴,一颗心仿佛也被清澈的溪水涤荡过一般。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美得不染纤尘,每一处的景致都让人心生向往,单看他这一段对边城四季环境的描写就足可见的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也正是这样的山水环境养育了一群淳朴的人民,五十年坚守渡船的爷爷,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的翠翠,善良关心人的杨马兵,以及慷慨热情的船总顺顺,痴情谦让的天保傩送,以及豪爽的水手和乡亲们,在这样的山水间,人们友好有序地生活着。

不仅是百姓就连动物也显得那般可爱,就像翠翠的那只黄狗,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机灵的黄狗对小主人十分忠心,端午节的时候翠翠看龙舟,天黑了找不到爷爷,遇到傩送,傩送说她再不回去会被大鱼吃掉的时候,大黄狗以为小主人受了委屈,不停地对他叫。而不管翠翠去哪里,撑船也好,摘笋也好,甚至是爷爷走了以后大黄狗都一直陪着翠翠身边,像是她的另一个亲人,很多时候,动物比起人来更简单单纯,他们认定了一个人就忠心不二地守护在你身边,不离不弃。而除了黄狗还有书中许多不知名的草虫,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伴着虫鸣,枕着星河入睡,一切都那般安详恬淡。

李健吾曾评论说“《边城》便是这样一部idyllic杰作,这里一切是和谐,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白,在这种自然的气势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在这片澄净的桃源中,一切的人际交往都趋于简单化,人与人之间没有精于算计,有的只是坦诚相待。爷爷五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渡船,从不多收别人的钱,别人实在是塞给他推脱不掉,

他“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商人们没有那么多的精于算计,他们乐于助人,时常为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就像船总顺顺

“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

在这里,妓女也是作为一个人地身份,正常地生活在阳光之下,没有被人不耻,厌恶,她们有她们地真性情,有她们地豪爽与痴情。书中曾说“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西方理论家常说,“一切作品都不过是作者的假面舞会。”《边城》之于沈从文,既是既往的真实,又是合用的假面。桃花源式的美好下隐藏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反思与沉痛。他并没有像《都市一妇人》《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那样直接地揭露都市文明下日渐败坏的道德风气,他只是进行了一种反方向写作,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源世界,其实所有的美好都与他生活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边城》中勤劳善良的普通人其实是在隐射都市生活中那群道衣冠整齐实则道德败坏的人,这一切体现地是他冷峻中带着温情的审视后对当下社会的反思。

1923年他开始北上讨生活,这些年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除去他对湘西故土的爱,对那种美好纯粹的珍视怀念,更多的是表现出他与现代都市的格格不入,他终究还是没把故乡过成异乡,他终究还是没有融入所谓的绅士阶层。他永远在这些大城市的外延,他找不到归属感,但这反而让他以“边缘人”的姿态审视一切,反思他所看到的社会现状。

其实边城和《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有异曲同工之妙,“香格里拉”如此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游荡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感力,始终是世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而《边城》唱响的一曲牧歌又何尝不是久久萦绕在人们心田。所以在我们细致地阅读《边城》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想表达的一切:这其实是人们追寻式的精神回归,他们需要这样一个澄净之地,以获得心灵的慰藉,给自己一个栖息之所,这是在经历都市种种弊病后生出的对原生态的呼吁,对本真人性回归的渴求。

暖阳和烟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