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的底線-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我感謝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1889-1951)。他教我想事情時,要提出討論的底線。
他早期著作《邏輯哲學》(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界定了哲學只討論語言陳述的方法,不去討論語言所指的對象。他的意思是當我們說「大理石」這個詞彙時,我們到底是在指它的什麼樣的特徵和使用方法,這是物理學的事;當我們在說我們「認識」一件事時,具體在說我們動用什麼分析方法、或我們用觀察還是信念去認識,這是心理學的範疇;而哲學,是教導人們正確使用語言的一門學問。
「基督是上帝」、「阿拉是真主」,這些陳述句的真偽,沒有定論。由於沒有定論,「哲學」認定這句話本身沒有意義的,不可能拿來討論。好比有人說,「那塊黑色大理石是綠的」,這句本身有語言漏洞的句子,根本不可能成為討論的課題一樣。關於信仰,維特根斯坦的態度是,你只能信或不信,你不能辯證。人們應該直接把這類的課題屏除在討論範圍之外,或不要企圖通過哲學來得到有意義的結論。
維特根斯坦說:有些事只能信,不能言說。超理性的事是神祕的。(‘There are indeed things that cannot be put into words. They make themselves manifest. They are what is mystical.’) (T 6.522)能說的,只有自然科學。(‘nothing … can be said [except] the proposi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T 6.53).
維特根斯坦這樣劃清界線的作法,使他的哲學只允許討論自然科學此類可被驗證的課題,從而丟失哲學史上充斥的重要課題,像是什麼是智慧、價值的判定、有沒有真理,這些大問題。維特根斯坦本人也意識到這個遺憾,但他還是認為正確的界定課題、界定討論的底線,是一切研究最基本的素養。缺乏清楚的前提,所有討論只能是徒然。
他的後期思想《哲學探索》(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抨擊了《邏輯哲學論》。具體抨擊的點,因為我沒有讀原著,只是讀簡介,所以不太清楚。但他沿襲他早年的思維方法,即界定問題討論邊界。用此法,他抨擊了笛卡爾(Descartes)「我思故我在」之說,令人拍案叫絕。
有些人懷疑自己不存在身體,自己只是被上帝用無線遙控器操縱的無實體意識而已,他們問:「我有手嗎?」維特根斯坦認為這樣問是荒謬的,這個句子根本不成立。因為因果關係上,是因為人有手,人才創造了「手」這個詞彙。當我們使用「手」這個詞時,我們已經承認了這個詞的實質(‘If you are not certain of any fact, you cannot be certain of the meanings of your words either’ )(C 114)。因此除非情況特殊,我們不該認為「手」是個幻覺,或我們的身體是個幻覺。像那樣的問題,其實是無病呻吟,或更嚴重,是企圖顛覆語言。如果你說的你的手不是手,那我們該怎樣叫它?腳嗎?
維特根斯坦說:懷疑立基於確信之上。(‘Doubt comes after belief’ )(C160).
笛卡爾認為人無法確定任何事情:你不知道你推桌子讓桌子移動,是因為你施力造成的,還是上帝讓你相信你推了桌子,同時上帝讓桌子移動;甚至更甚,上帝讓你看到一個桌子移動的幻象。笛卡爾認為人只能確定自己存在,因為「知道自己在思考」這件事,至少必須有一個載體,來乘載這個知道。所以當我意識到我知道時,我可以確證我存在。
維特根斯坦認為,當我們用「推移」這個詞彙時,已經承認其物理學上的作用。人不能懷疑自己推移桌子這件事。就這樣。
維特根斯坦受教過程中,曾與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等人有密切往來,受到邏輯分析的訓練。邏輯訓練或使維特根斯坦在討論任何問題時,不忘界定問體的底線:先檢視這是不是真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信念、一個宣稱,亦或是一句語義不成立的句子,如果都不是,再來做進一步的討論。
再寫上一次維特根斯坦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個分析方法。
- 有些事只能信不能說。
- 懷疑立基於確信之上。
寫於2019-04-03,據我所閱讀的介紹書說,維特根斯坦死後出版的《哲學探索》是其代表思想,期待有一天,我再找到原著品讀。
參考資料:A. C. Grayling, Wittgenstei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