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7,到来的2018

2018-01-01  本文已影响119人  一根聪

  昨晚24点00分2017已成为过去,今早00点00分2018年已到来,本想这两天朋友圈应该还是会和以往一样,出现2017,2018,工作,目标,努力,奋斗等等关键词,但出现最多的还是周末,月末,年末,18岁等。为了赶上一波,在此我也来凑个热闹,本想将标题命名为逝去的2017,但是想一想,2017还是有所收获的,逝去并不合适,遂便有了:过去的2017,到来的2018。

过去的2017 — 工作-生活-学习

-----工作-----
  关于工作,有一首歌名叫《在路上》是最好的表达。很感谢一份工作让我学会了如何读书(读书分享会,但是后来被逐渐遗忘,只觉可惜),也很感谢一份工作推动我向前(一切都还在路上,革命还需努力)。

-----生活-----

01 关于早起
  起床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冬季,最开始我强迫自己在6点钟起床,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到了天气稍微暖和一点后重新尝试,逐渐调整时间从7:10 、6:50、6:40、6:20、5:40、5:20、5:10、5:00、4:50最终将时间定在了5:10左右、冬季5:20左右,后来慢慢就习惯了,每次闹钟或者没有闹钟的情况下,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掀开被子,也就发现起床并不是需要我之前所想的什么太大的所谓毅力(不能总是靠着长期毅力来做一件事,就像弹簧一样长期紧绷会崩溃掉的)。我只需要在掀开被子那一瞬间使用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惯常性动作——这个道理是从《习惯的力量》中了解到的,当在做的事情通过一个概念更加明确之后,会发现事情又变得简单了。

02 关于锻炼
  这一年关于锻炼也算是一个长时间的坚持,前半年主要集中在力量训练,每周5次左右大约40分钟力量锻炼及3 ~ 5公里左右跑步,在后半年习惯早起以后将锻炼时间调整为每周5.6次左右,早晨5:40 ~ 6:10左右进行力量锻炼,6:15 ~ 6:55为5 ~ 7km的跑步,至11月27之后停止了跑步锻炼,总共大概统计本年跑步距离在1050公里左右,最远单次不停歇跑步距离为25.17公里,半马记录为1小时58分。

03 关于冲冷水澡
  起初是从温水澡开始的,夏天早晨跑步之后出了大量的汗水,就开始逐渐调低水温。以前在高一老师鼓励我们锻炼身体,冲了将近一个冬季冷水澡,从那以后觉得自己对于气温变化不是很敏感了,冬天也比较耐抗,由于感觉身体素质随着年龄增加正在下降,为了恢复那种“冷,但是抗得住”的感觉,计划冲冷水澡一直到冬至这个节气,但11月22日由于某些原因停止了平均一周5 ~ 6次的冲冷水澡,但是这个习惯确实也给我带来了比较大的好处。

早晨起床大致安排

-----学习-----

01 关于阅读
  真正的阅读可能在高中或者大学一毕业就已经完了,后面我都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沿用以前的经验做了重复的所谓的碎片化的“阅读”新闻、资讯、音频、小说、微信朋友圈鸡汤等,让我们觉得有意思有营养的信息,这样不是不好,但是总归少了系统化,就无法知道《系统思考》带来的益处。

  我最开始阅读是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买了一本放置 了一年的书籍《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刚开始10 ~ 15分钟左右就会让我想睡觉,困得不行(失眠者可以试试),根本无法阅读,后来买了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经过强迫性的一系列训练,现在在周末没有事情打扰,我可以坐在书桌旁2 ~ 3个小时不移动,这应该是习惯的力量。

  再后总结下来发现阅读并没有那么难,只需要开始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 ,找到阅读的技巧,通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结合笔记技巧《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调整一下《练习的心态》,带着问题《学会提问》,在《学习之道》的帮助下加以《刻意练习》,避免拖延《拖延心理学》,使之形成《习惯的力量》,阅读这件事也就算上路了。

我的书桌
02 关于笔记
  我一直在找寻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记录,用过锤子便签、有道笔记、印象笔记,最后选择了印象笔记。这些电子工具帮助我记住了不少东西,也很方便,但是也总觉得不是很方便,总有些记录下来的概念再次看到他们时就像是新的,感觉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在我脑中出现过。后来看到了一本作者奥野宣之借助自己经验只讲规则技巧的书籍《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介绍了一元化笔记法,我觉得这正是我要找的。

  还记得小学时的我们某篇日记或者作文,被老师无情的批为记流水账,我为什么说起这个,一元化笔记法就是用的在很小就已学会的,可能是没有被正确引导,没有改进,渐渐地就丢掉了这个方法,都已经忘记了如何“记流水账”。一元化笔记法就是把所看,所听,所想,所触摸,所行动,所思考直接记录到笔记中,无需分类,只需按照时间记录,建立索引,方便以后查找。这个方法有没有用,我觉得配合印象笔记使用是个很好的方式,作者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判断笔记内容的价值并不是你现在的自己,而是你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就是参考我学习了此方法之后,从20多天笔记用1个小时左右整理出来的(而非现写),要是在以前,我可能找不到东西来写。

笔记一页

03 关于思考
自从记录笔记以来我开始变得要去思考一些问题了,简单列举几个:

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有没有一个未来的工作计划?
如何看待某公司为了培养员工所谓“狼性”,让员工跪着互扇耳光?
焦虑、恐惧、压抑、无助、兴奋、失落这些是正常现象吗?
我为什么会焦虑,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结果和过程哪个重要?
关于封闭式问题,该怎样回答?
如果我有超强的记忆,一切将会变得不一样吗?
我没有过好这一生,是我懒吗?
为什么我在听到问题之后,总是不能够马上给出一个答案,而后无意识中会出现此问题的回复方式,这是一个程序员后遗症吗?
读书是否真的有用?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里我挑选两个近段时间网络比较流行的问题来解释一下我的思考过程。

读书是否真的有用
我觉得读书是有用的,这里仅从一个小角度分析。我通过回答为什么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来解释!

首先采用不完全MECE原则(为什么说是不完全的呢?在我现阶段的认知范围内,只想到这样拆分问题)先将问题进行拆分 道理本身 道理来源 道理接受者(也就是我们自己)。


分析三方面

道理本身
  1)所听到的道理,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就没有必要说了
  2)道理是正确的,并且就算是真理,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真正的有效;二是带你达到结果,达到期望,道理可以帮助你指明达到期望的方式、方法、原理,最终是否达到还需要靠自己。
道理来源
  1)本身这个道理,真正有效也是需要考虑其使用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情境。
  2)听来的道理是源自于别人的理解,他所站的角度不同,传递同一个道理在我们自己心里产生的理解效应就不同。
我们自己
  1)当我们接收道理的时候,是很难以一个全新的思维去接收,都总是站在现在的观点以及以前的经验基础之上接收,难免会产生“能力错觉”。
  2)听了这个道理是否真正的去验证过,如若没有践行怎么知道这个你所理解的道理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的分析方法都是从阅读的李中秋老师《结构思考力》一书中发现并思考而得的,这也从侧面回复了读书有用!

04 关于“记忆宫殿”记忆方法
  在《学习之道》中专门有介绍过记忆宫殿这个方法,并且在紧接着的章节介绍了一些技巧,这个记忆方法我还正在学习,现阶段也在刻意练习这个方法,确实在记忆中有些改变,就像上面 “学习 - 01 关于阅读”最后提到的那一段用来记录我使用了哪些书籍来练习阅读方式方法技巧。这些书籍名称我是这样记忆的:在我“记忆宫殿”书桌上一只史迪仔(一部动画片中角色)正在夸张地一本一本的吃掉它们,它所吃的顺序就是我在记忆时编制的一段话。

记忆宫殿学习网站链接 http://www.jiyifa.com/gongdian/

到来的2018 — 目标-计划-兴趣

-----目标-----
  很遗憾活了20多年,一个切实可行的清晰的目标,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今年我会开始思考一个5年计划。5这个数字我很喜欢,它很长足够有时间完成一项规划(毕竟国家规划都是每5年一次),也足够短,短到可以清晰的预见5年之后的样子。

-----计划-----

01 学习一点基础心理学知识
  学习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基础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高深,这在4周前我不是这么认为的,在读《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时,总是感觉读不进去,直到现在我也只读了这本书的其中四章(读感兴趣的章节),书中所讲文字很简单,但是就是在刚开始读时感觉很吃力,就像又回到了看书15分钟就要睡的状态。但是这本书即使只读了四章却给我的思考和行动带来了一点改变,并且影响了我在阅读《学习之道》这本技法加理论性书籍,在我不想行动某件事情,脑中就会出现“拖延”的暗示,而后我会尽力摆脱这个状态,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感觉,本以为根本没有读进去,但它又确确实实影响了行动!

  了解心理学还有个目的就是用来阅读其他非心理学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了我即使有些实用型的书籍在讲解规则的同时也会讲解原理,而这些原理往往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等方面,而我又切实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更好的阅读,有必要学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

02 了解一些商业知识
  商业这个东西太大,现阶段我并不清楚,但我清晰的认识到有两个急迫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重新销售我自己,我需要从商业基础角度清楚认识到如何经营自己;一个是解决在我之前作为程序员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我之前天真的以为技术就是一切),需要与比我高层次的牛人接触,我不希望交流的时候自己是一脸懵逼,至少从书中找到应对与思考的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

03 了解一些经济学、理财知识
  这件事情本来该越早越好,只是前期并没有认识到。

04 了解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也许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石,它很好的解决了金融、数字资产、智能合约、共享经济等。我不需要知道底层技术实现,场景还是需要了解的。

05 学习一点“坏技巧”
  作为90后是被标榜为毁掉了的一代(大约从1811年就有报道指出每一代人都会认为下一代被毁掉了,但是有个现实不得不承认,社会还是在加速继续往前发展,并且变得越来越好),既然都是被毁掉的一代,那么为何不学习一点“坏技巧”,“坏技巧”有时会更能带领我们达到期望。

06 练习冥想
  需要平和的审视主观判断,练习专注力与发散思维。
  冥想练习网站https://thepracticingmind.com/

07 练习肢体语言
  不知什么时候看到过一句话,“为什么我就不能坐上那个位置,我在xxx、xxx、xxx方面很强,比TA强很多”,得到的一个回复是:你走路不像坐在那个位置应有的气质。

08 练习表达、语调、语气、语速
  这是我的短板,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工作。

09 阅读45 ~ 50 本书籍
  上述的计划50%以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完成。

10 力量训练总时长达到9000 ~ 9500分钟左右
  虽然现在是文明社会,但保持随时可战是必要的,至少在内心存留一点攻击性也是挺好。

11 跑步1250 ~ 1350公里左右
  没有理由,如果有,那就是感觉跑步的自己更有力量(虽然这仅仅是个自我感觉)。
。。。

-----兴趣-----
  对于现在的状态来说,赚钱就是我最大的兴趣,毕竟我现在的需求层次在马斯洛的第二层次:安全感(有时候我在想我是不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对赚钱这件事情感兴趣这件事,不然我也不会在之前的20多年没有发现这个兴趣,不然任务在这里我也不会拖延着不做,不然那么多理财技巧摆在这里,我也不会不去学习,不然也不会在学习的时候随时要查看一下手机,…...)。我将这个兴趣分为两类:其一是直接的— 可以见到直接的收益,其二是间接的 — 投资自己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间接赚钱方式,我现在需要着手做的就是间接提高我的兴趣。

  过去的2017学到也并养成了一些习惯,虽然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收益,但是我相信有个效应叫作复利,总会在某个时刻爆发。

  到来的2018看似计划很多,总结起来就一个:打好基础知识,相信在将来某一天,在某个地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会帮助我赋予这些基础更高的意义!

  作为已经开始老去了的90后,我还计划结个婚 + 为祖国合法创造美丽的花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