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简书伯乐推文汇总简书影视艺术赏析|伯乐已推文选

《南海十三郎》:痴人执念,戏梦人生

2024-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rudywan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晚看了这部经网友推荐,获得过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当年能与《霸王别姬》相提并论的《南海十三郎》,尽管这部电影可能没有那么声名显赫,为大众所熟知,但看了才会知道,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剧情摘要

在黑夜的街头,说书人向大家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南海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出生在粤剧世家,是名家江太史公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江誉镠(liú)(谢君豪 饰),从小机敏过人,又有些叛逆。

年少轻狂的他在考入香港大学后,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初恋莉莉小姐(吴绮莉 饰),可在得知莉莉即将回上海时,他二话不说,甚至没和父母说一声,直接跟着她上了船,一去就是两年。

在上海过了两年,带着失望和失恋辗转回到家里,每天都去剧场听戏。台上表演的正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名角薛老五(梁汉威  饰),可江誉镠作为观众却毫不留情地指出薛唱腔中的问题。

江誉镠将自己写的一首新曲交给薛老五看看,薛老五本来不屑,可在翻了几页后,竟然深深喜欢上了这首《独钓江雪》,并邀请江誉镠到戏班子当编剧,为他创作剧本。他欣然同意,正式出道,起艺名南海十三郎。

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经他写的剧本深受大众喜爱,也因此他名声大噪。在他创作欲望强烈的时候,时常同时请来三个抄写记录人员,他负责唱,让三人写,不过即使是三个人也跟不上他的思维,让他很不满意。后来来了一位和他一样极有天赋的剧作者让他很满意,也就是他后来的弟子唐涤生(潘灿良 饰)。

日军侵华战争爆发,时局动荡,剧团都去了香港,而南海十三郎则毅然参军,到江西发挥专长,写抗日剧来为将士们鼓舞士气。但他抵不过另一个靠媚俗和哗众取宠的编剧,因为不愿妥协而愤然离开。后来也有剧场请他当编剧,但都是些俗气的剧本,再遇上他不妥协的性格,便只能被一次次扫地出门。

无意间遇到初恋莉莉早已嫁给了洋人,对他装作根本不认识,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拥挤的火车上,他心灰意懒,纵身一跳,尽管后来被父亲救下来,因为摔坏了脑子,从此成为一个痴痴傻傻的人。

那以后他成了流落街头的乞丐,遇到了退休在家且一直找他的薛老五,薛感恩当年他帮助自己,想让他住在自己家,他却悄悄跑了。又遇到正当红的徒弟唐涤生,唐邀请他和自己干,可天妒英才,唐因心脏病逝世。

他几次进精神病院,又在寺庙里当翻译,因为会多国语言,负责接待外国信徒。在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时,他突然下山,离开了寺庙。

几年后的一个夜晚,警察发现街头有个乞丐冻死在街头,他就是南海十三郎。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影片台词

纵观南海十三郎这一生,用一个“痴”就能概括了。

他是情痴,多年来为情所困,不能自拔。只是看了那位莉莉小姐一眼,从此就认定了她,追随着她。两年的苦苦等待和守候,纵然让莉莉感动,但终究敌不过门当户对的世俗准则,让他只能带着失意与惆怅回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说过他个某女子有过感情上的纠葛。

而多年后,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街头偶然莉莉早已为人妇,而且竟然表现得不认识自己,让他大受打击,也是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重大转折,彻底沉沦了。

他是戏痴,对于创作毫不妥协。谁都知道他创作时的臭脾气,经常把协助他创作的人骂得狗血淋头,只是为了把他心中的剧本,按照他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普通人跟不上他的思维和节奏,挨骂也是必然。

但艺术毕竟高于生活,是有深度的“阳春白雪”,但在世风日下的时代,多数人文化素养不高,只能欣赏那些“下里巴人”。面对当时的市场环境,大多数从业人员都妥协了,依靠狗血剧情和袒胸露腿来博眼球。唯有他保持着文人风骨,不忘创作初心,坚持创作好剧本。正是因为和世俗格格不入,让他最后被市场抛弃,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于是我便有了这样的思考:人到底应不应该“痴”呢?对于情,若所痴者最终能圆满,那是一段佳华,可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痴是世上最烈的毒药,让人终生都不得解脱。

对于事业,若一味偏执地认为自己正确,固然有极少数天才最终被认可,但大多数都会被排挤和针对,甚至最后连实现抱负的机会都被彻底剥夺。从来“劣币驱逐良币”都是常态,“水至清则无鱼”这句名言也在不断告诫着世人不要太痴。

那么,如果敢于去“痴”的人,若成功了,让人敬佩他的勇敢和坚持。而失败了,则在佩服的同时,心生惋惜。

人生如戏,只不过如南海十三郎者,入戏太深而已。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影片台词

南海十三郎这一生,倒是没遇到过几个知己,其中最重要的除了自己的伯乐薛老五之外,还有就是徒弟唐涤生。

初遇时都暗暗欣赏对方的才华,你唱我合的剧本创作经历,都展现出两人的志趣相投。唐涤生对于年长几岁的南海十三郎十分仰慕,遂拜其为师,跟随学习创作。

唐涤生一直表现出巨大的创作热情和天赋,他说: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有记得那些股票,黄金,世界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一个好剧本依然有人欣赏。多么让人感动和震撼的志向。相信这也是南海十三郎欣赏这位徒弟的原因。

而南海十三郎渐渐发觉唐涤生在创作中,有模仿自己的行为,写出来的剧本越来越像自己。于是他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说出了那句: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最后战争一触即发,南海十三郎知道唐涤生应该有更好的发展,用几乎不近人情的方式,将唐涤生赶走了,去了香港发展,并最终成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让人感怀。南海十三郎本就是个性格古怪,对艺术创作要求很严格的人。这注定了他会用严格的标准去教导唐涤生,让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而当他发觉唐涤生对自己的标准过于模仿和依赖时,拿出《牡丹亭》让他学习,意在告诫他,创作一定不能只是学某个人。正如世界上不需要第二个梵高一样,要有自己的风格。可以和我学,学习方法和理论,但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而在知道唐涤生已经无法从自己这里学到什么东西时,就让他离开自己去闯荡。到更广阔的天地间,去学更多东西。

不得不说南海十三郎是个好老师,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在启发中让学生自悟,并及时纠正学生的谬误。而到发觉自己已经教不了学生时,就果断放他离开,让他去社会上打磨技艺。

一位好老师,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唐涤生应该庆幸在最好的时光里,邂逅这样的老师。

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

                                    --影片台词

不管是南海十三郎老早就疯了,还是唐涤生英年早逝,都在说明天才其实不为世间所包容。

他们异于常人的思维,都注定了不会过得太好。南海十三郎对剧本的苛求,让他只能被抛弃,而唐涤生也痴迷于艺术,最后倒在剧场上,再也没能起来。

南海十三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初学跳舞看一遍就会了,能和父亲下盲棋,还能同时创作三个剧本,精通几国语言。或许在他眼中,那些简单的东西,普通人要很久才能学会,他所表达的内容,别人好久才会明白,正因为如此,他是那么孤独而骄傲。

在天才的眼中,世人的行为都显得幼稚可笑,那些宣扬上天堂的基督教义,他嗤之以鼻。熙来攘往的世间名利,他不愿折腰。只是沉寂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做一个痴人。

而在普通人眼里,和大家格格不入的南海十三郎,同样是异类,是神经病,众人的排挤,让他最终付出了天才的代价。没人理解,流落街头,颠沛流离,凄凄惨惨,疯疯傻傻的后半生,似乎到哪里,都容不下他那无处安放的心。

最后能理解他的,只剩下那个说书人吧,在讲完故事时,说书人说:这是一个潦倒的编剧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罢了。这个说书人,也是个没人理解的天才编剧,沦为街头说书,也是天才的宿命。

如果天才能用尽一生为这蝇营狗苟的世道留下点什么,但注定要在有生之时背负更多骂名,忍受更多苦楚,那么天才似乎并不那么让人艳羡了。大多数人或许宁愿当个俗人,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过“难得糊涂”的一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在屏幕中出现字幕的时候,我内心五味杂陈,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但我似乎感觉已经陪伴着剧中的南海十三郎走完了一生。

在这一生里,他有过年少时鲜衣怒马的豪迈,也在学校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还为了心中那个她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女子,肝肠寸断。更是醉心于自己的事业,奈何郁郁不得志,癫狂至死。

期间,有相爱时的甜蜜,有父亲疼爱的幸福,有事业有成的得意,有知己相伴时的快意。更有爱情失意时的悲怆,被人排挤时的愤恨,知己离世时的凄苦,还有听闻父亲离世噩耗时的恍惚。这便构成了他起起落落的人生,而这一晃而逝的人生啊,好似一场春秋大梦。

直到最后,在那个夜晚,黑暗寒冷的街头,他仰望漆黑的夜空,或许此时他内心是宁静的吧,这一生即将走完,所有的聚散离合,伤心苦痛都将逝去。那世道是肮脏还是干净,是安宁还是混乱,都和我无关了……

大概在弥留之际,他仰望黢黑的苍穹,往事在凄冷的风中一幕幕浮现,他或许带着释然,也许还有些不甘,轻轻合上了眼睛。

而那首他和唐涤生阔别多年再重逢时,合唱的歌曲,此时似在我耳边回荡,是那么感伤:

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

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

仿似宝剑泥絮尘万封,

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

江中雪,泪影两朦胧,

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

知音复再寻,俗世才未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