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你读的科幻小说

2018-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奥黛丽沙

最近听书迷上了怀沙解读的科幻系列小说,其中亚瑟克拉克的“地球毁灭三部曲”怀沙给了我另一种理解科幻的方向。所以我想记录这种感觉和方式,以后阅读别的小说或者电影的时候能够调用元认知学习文学深层的含义而不仅仅是表面层次带来的刺激和幻想。

先说下小说作者克拉克,他是世界现代科幻三巨头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硬科幻就是以科学为依据撰写的科幻小说),是20世纪用科幻预言未来最成功的小说家。这也是读他三部曲的原因之一,他在20世纪50年代完整的预测出了今天科技环境下的生活方式,还完整的描写出了人类飞向外太空的执行流程,他的想象是一种负责任的想象。第二个原因是克拉克为地球末日设定了三个层级,分别是人类和自己的矛盾,人类和环境的矛盾,人类和未知的矛盾,如果你想了解未来的方向和可能性,这三部曲无疑可以满足你各种的脑洞和好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这三部曲,“地球末日三部曲”之第一部:《地光》,第二部《地球遥远之歌》,第三部《最后一个地球人》。这三部就是按照人类矛盾的三个层级来写的。这三部之中人类有着不同的结局,有的活了过来,有的消失不存在了,他给了我们很多想象和思考。

《地光》讲的是22世纪人类的战争,人类为了抢夺资源而互斗,夺的是稀有元素,重金属。然后研究出来一个关键性武器就叫地光,它能发出极高温金属,融化对方任何东西,发射的时候就像从地面射出的一道白光一样耀眼。最后拥有这种武器的一方获得了胜利。但怀沙带我们解读了另一层面,经过分析人类从抢夺资源到抢夺能源再到抢夺重金属,这确实是以后的趋势,但为此而产生的争夺方式却不应该是克拉克想象的那样,以21世纪的思维去看以后的战争模式应该是:国家之间“战争”会变得更隐蔽,更常态,更虚拟化。国家之间的较劲已经均摊到一切交易和一切接触的过程里了,经济,金融,债务,生产,每个过程都在决定这两个国家的强弱,而不会动不动就扔原子弹,这样对谁都没好处。

《地球遥远之歌》讲的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即将毁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该怎么办?起因:太阳1600年之后膨胀爆炸,将身边环绕的所有行星都将烧成灰烬。人类要生存不绝种怎么办?很显然人类需要转移到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上,但现实中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a去哪都太远,可能还没到就老死了。b能满足人类生活条件的星球太少。c去了也不一定能活得下去。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方式,那就是人类必须要改变,从K策略物种转变为R策略物种,“r-k策略”是罗伯特麦克阿瑟在1970年提出的一个生态学概念,k变r也就是讲人类从一个靠个体的高质量和长寿命来维持种群的物种,变成一个靠后代的数量来维持种群的物种。比如:大象,人类一生可能就生一两个孩子,但后代质量好寿命长,就是k物种。而细菌,鱼一次能生产成千上万个后代,但寿命短质量不高,就是r物种。那人类的最终策略就是,将冷冻的受精卵大面积的投放到宇宙的各个角落,飞船着陆后由内部计算机养大孩子,教她们知识,能生存下来的就往地球发个信号,地球人类再转移,就这样果然人类收到了很多自己的信号,便开始移民。但由于每个星球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的结局就是人类会根据生活的环境进化成形态差别巨大,道德差别巨大,老死不相往来的不同物种。到时仰望星空,会知道满天闪烁的星星里有很多自己的同类,但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就是来自同一颗遥远的传说,也是回不去的故乡—地球。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刚刚起步的样子。

《最后一个地球人》讲的是人类10岁以下的孩子被很高级别的宇宙物种干扰变成了另一种生物,同时人类也失去了生育繁殖的能力,当更高级别的物种带走孩子之后,人类再没有后代,在地球上静静等待死亡。最终小说也没有写那些孩子为什么会变?变成了什么?去了哪里?人类就这样结束了,结局让人怅然若失,人类的死亡竟然没有指向任何一个明确的意义,这是种绝望的死亡方式,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他让读者去思考死的意义和对抗死亡的信仰。

我本人非常喜欢科幻电影,科幻小说,这种虚无超前,大开脑洞的故事,带给我无穷的想象和刺激。但我从未思考它背后作者想传达的深层意义:道德,伦理,信仰,人性……这也是一种思维的成长,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剖析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