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为什么这么难?梗在哪?
如果你关注沟通,那么“倾听”这个词你不会陌生。倾听非常重要,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做不到有效倾听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对倾听的认识程度还不够。读了赵周的《拆出你的沟通力》后,我从4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倾听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倾听意味着真正的沟通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对话的质量呢?
你肯定已经猜到了,我想说的是倾听。但是,你可能会有反抗情绪,因为从直觉上,讲话讲的好,沟通质量才高。
可是,我们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不同的对话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对于同样一段对话,话语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一段对话的质量呢?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中写道:
它意味着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接受者。发出信息的人并没有进行沟通,他只是发出声波,如果没有人听到,就没有沟通,而只是噪音。……他只是使得接受者——或更准确的说是“感知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
所以,是倾听者在进行沟通。
换句话说,倾听的质量决定了沟通的质量。被动者反而更主动,这非常反常识,但却是一个事实,它无处不在:消费者决定企业生产什么、怎样定价,被管理者决定管理者的政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不管你说的再好,听者没有用心听,也不可能达成沟通。
倾听只是听着就行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总会下意识的陷入三个误区。
02 倾听意味着不能进入“三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高估自己的“读心术”。我们在对话中会下意识的去猜测对方说话的意思——心理学上称之为“读心”,我们通过猜测,采取行动。
《亲密关系》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无需询问就能理解伴侣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所以的亲密伴侣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读心”。——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我们之所以总是尝试“读心”,是因为我们讨厌不确定性,所以总想要一个解释(因果关系),找到了解释才觉得安心。殊不知,这个解释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并一定正确。疑邻盗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在翻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吕氏春秋》
我们的精神状态会严重影响“读心”的效果。想一想你在沟通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所以,如果高估我们自己的“读心术”,就可能误解说话者的意思,导致沟通进入歧途。
除了“读心”,我们还可能犯第二个错误。
第二个误区是尝试从对方说的话中找漏洞。我们找出了漏洞,既表达了我们的正确,显得高人一等,也会觉得自己帮助了对方。
想一想你的对话有没有这样的句式:“是的,不过……”,“你说的对,但是……”说出这些话,我们就在找漏洞了。你有没有想过这对沟通产生什么效果呢?能不能让沟通偏离主题?这样的表达会让对方有多难堪?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冲动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潜在的判断体系,对方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在内心衡量。所以,对方一说出和我们标准相抵触的话,我们就会察觉。但问题是,我们了解的事实可能并不完整,我们自己的标准也不一定正确,如果不假思索的说出来,很可能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是反击。
如果对方说的话不仅有漏洞,甚至有抱怨,那马上就会进入第三个误区。
** 第三个误区是下意识地对批评进行反击** 。以抱怨应对抱怨,这也许是绝大部分争吵的开始。
- “你怎么不洗碗?”
- “你又把东西随处乱扔。”
- “你怎么又没有带钥匙?”
我们听到这样的抱怨会下意识的采取反击。不是我们的修养不够,而是我们大脑中的战斗系统启动了,面对威胁,我们要反击!
所以,尽管还没搞懂对方的真正意图,我们的话就冲口而出了。这在本质上与膝跳反射没什么区别,一个是大脑的自动反应,一个是膝盖的自动反应。
我们无需为此难过,但我们要知道这是大脑的一个BUG,我们有必要修正它。
03 倾听意味着主动思考
《如何听如何说》艾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听如何说》里写道:
假如听的人或者读的人的思想不主动出击,去主动理解说的人或者写的人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么,就根本不会有任何交流。……其结果就是交流与沟通的失败,彻底一败涂地,纯属浪费时间。
没错,这个艾提默·J·艾德勒就是《怎样阅读一本书》的作者,除了那本书,他还写了很多书。在《如何听如何说》里,他的理论相当大胆:倾听和读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不进行主动的思考,根本不会有任何的沟通效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上面讲的第三个误区:如果我们在倾听时不主动思考,根本意识不到我们的反应已经受到了非理性的控制。
而怎样思考呢?这是以后的内容,但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无外乎“他是怎样想的?”、“他的假设是什么?”、“他觉得什么更重要?”等等,说白了就是“读心”,但“读心”之后的验证才是最重要的。
04 倾听意味着爱
说了这么多,那么倾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就像你看到的,答案有点矫情——爱。
《少有人走的路》真正的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M.斯科.派特克《少有人走过的路》
要做到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欲望,这简直太难了,如果没有从心底里觉得沟通是为了双方的共同成长,没有爱,这很难做到。
我们在对话过程中,会自动在大脑里衡量一下这个对话对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太重要的话,我们就会不太在意,投入倾听的精力就很有限,同时,我们对漏洞和误解的反击可能性就更大。
想一想你与公司领导的对话,与爱人的对话,与父母的对话,你有没有在衡量呢?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我们总觉得爱人、父母虽然重要,但偶尔放肆一次也没什么关系,毕竟是自己的亲人,以后有的是时间补偿,但一点点的伤害可能造成巨大的裂痕,直至完全没有机会弥补。
尽管我们很难达到爱所有人的境界,但每次沟通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却是有可能做到的。
如果你现在不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和尊重对方,那么对方必然会给你的印象打负分。所以,即使是对你非常讨厌的人,沟通也非常有必要,他的某一次表态可能成为改变你命运的一次契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如果每次倾听都能帮助对方一起成长,那也就几乎接近于“道”了。
所以,真正的倾听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尽管很难完全做到,但却应该成为指引我们的方向。
最后总结一下,倾听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四点:
- 第一,只有倾听才意味着沟通;
- 第二,倾听意味着要避免三大误区(高估“读心术”、找漏洞、下意识反击);
- 第三,倾听意味着主动思考;
- 第四,倾听意味着爱。
赵周老师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道这样好,就是做不到,就说明这类问题属于技能范畴,而非知识缺乏或重视不够。”倾听就是这样一项技能,下一次,我们就来讲讲怎样做到有效倾听。欢迎继续关注。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点书。如果喜欢,请添加关注,分享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