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 走向未来的“美”
说明:旧作一篇,以飨读者网图/侵删
又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一片飘零的落叶忽忽悠悠地卷入窗口,在案头前打了个旋降落在书架前久久不肯离去。心,莫名地一阵紧缩,一种空灵的美掠过脑海……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历史的苍穹,依旧繁星点点。翻开书页,沿着时空的隧道,追寻那些闪光的足迹。
网图 侵删我很少参观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没有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倒是在闲暇之余偶尔去过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平原博物馆,凭着斑斑驳驳的记忆,暂且作一次“美的巡礼”吧。
虽然这些馆内没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宋元山水画,也没有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著名诗人作家们的画像,但也能看到彩陶盆、青铜器以及各式各样的工艺品。令我震惊的是,它们给我的更多不是“美”,而是疑惑——“美”究竟在何处?直到读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满腹的问号才幻化成一个个的感叹号。
网图/侵删书中,李泽厚先生系统的阐释了我接触过的和没有接触过的中国传统艺术,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他认为美是客观的,是具有社会性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但他并没有止步于这种纯粹的美学理论,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形式进行梳理、概括、探究和解释。中华文明史所创造并留下来的具体的美,都在书中得到了由浅入深地演绎。
《美的历程》采用了历史发展的结构,将“美”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去绽放。我往昔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陶器、青铜器、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等都在悠悠的历史中锚定了相应的位置,默默洋溢着美的“底气”。
如果不读陶器、青铜器的历史,我就无法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无法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他们的独特美,也就参不透他们究竟美在何处。
在评论一个人时,中国著名艺术家冯骥才先生说:“只说他的优点,他成了一个平面;说出他的缺点,他才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同样,每一种美的形式也都是立体的,即它本身的层面和它历史的层面。从这两个层面来欣赏艺术品,才能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匆匆读完此书,直觉分明暗示我这本书书写的是“美的历史”,那作者为什么将书命名为《美的历程》呢?
或许本书结尾处的一句话能解答了我的疑问,“美的历程是走向未来的”,以“历程”代替“历史”,即以“一条行进中的没有尽头的道路”取代已经“固化了的过去”,预示时光虽流转无声,“美”也将永不止息涌动。
河南省博物院(网图/侵删)十一黄金周,再次畅游省博物院,穿过深秋院内依旧蓊蓊郁郁的竹林,站在千年之外,仰望中华文明历程中的“繁星”,我心摇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