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鉴赏(1)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有一位好友,资政殿学士章楶,字质夫。他的诗写的很好,诗名很高。元祐二年,他写了一篇咏杨花的词《水龙吟》。苏轼看后大加赞赏:“您的柳花词妙绝,使别人没法再措词了。”后来,苏轼按照章词的原韵,和作了一首《水龙吟》。历来评说不同,贬褒各异。我倒认为,一个重在形似,一个重在神似。
章楶笔下的杨花,像一群孩童,精灵古怪,充满乐趣。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85954/129591d86b62c1e0.jpg)
她们和树梢的游丝玩耍之后,就飞进人家院子里,跑到人家阳台上,钻进人家闺房里。粘贴在衣服上,飘荡在床上,打着滚儿,聚在一起又分散开来。她和蜂儿捉迷藏,和鱼儿嬉戏玩笑。随着马车奔跑游荡,似乎像朵朵泪花。
这段杨花的描写栩栩如生,鲜活跳脱,写出了扬花随风飘散,到处飞舞的情景,杨花欲坠仍起,乍去又回,聚散开合,情态活泼生动,令人欢喜。
而苏词笔下的杨花,情思漫漫,幽怨缠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该词扣住“似花还似非花”一句,统领全词,一贯到底。
杨花非花,所以无人怜惜。即使离开枝头,或飘在空中,或在沉入坳塘,抛家傍路,任其生灭。
但杨花又似花。他有鲜活的生命,有深沉的情思,她就像闺中的少妇思念远人,寸肠萦结,又像困倦的娇眼,欲开还闭,更像少妇的依依梦魂,随风千里,寻找夫君,却被黄莺唤起,带着一份不满与忧伤。
杨花非花,她飘落沉浮,生命即使陨落,也无人在意,无人遗憾。
但杨花又是花。花开花落,零落成泥,岂不是预示着春天将近,百花亦要凋零。春花匆匆凋谢,时光如白驹过隙,美人迟暮,老大落空,这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怜惜。
一场春雨,杨花化为浮萍,化为春水,消失了踪迹。在作者眼中,空中飘飞洒向大地的,不是杨花,是思妇游子的眼泪。纷纷扬扬,无穷无尽,遮住了天地,也葬送了大好春光。
章词重在形似,质夫用工笔细描扬花形态,穷形尽态,曲尽杨花之妙。
而苏词重在神似,作者将杨花与思妇结合起来,咏物与拟人合二为一,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既绘形逼肖,又传神微妙。情感充沛真挚,意味悠长深远。
既有对杨花无人怜惜,从枝头飞离,辗转飘落,化为尘土春水的遗憾,又有思妇念远,情人不归的幽怨,更有作者怜春惜春,韶华易逝的感慨。有真景物,有真感情,两者浑然一体,似真似幻,不即不离,朦胧的象征,优美缱绻的情调,造成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强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