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果星球:腊八为什么要喝粥?关于腊八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
听到这首歌谣,是不是特别熟悉?没错,今天就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俗称“腊八”。
腊八节是我国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节日习俗就是“喝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文人墨客也是不惜文笔,给腊八节添加了许多诗意的想象。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这样写“腊八”,现在看来还是回味无穷。

而沈从文的《腊八粥》则是别样景致: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看,沈老笔下,叹热气的腊八粥,对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有着同等诱惑。
就是屏幕前的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软绵细腻的话,想必嘴巴里也早已垂涎三尺了吧!
在文人作品里的腊八粥,岂止七宝五味?品出的可是诸多况味。
腊八粥来历和传说
其实,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余年,起于宋朝,兴盛于清朝。
在古代,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每到八号这一天,皇帝就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杂粮粥,并向寺院发米、果供僧侣食用。
后来这种风俗在民间流行起来,人们把家里剩余的杂果煮成杂粮粥,有钱人家还会撒上青红丝,再用白糖撒出“福”、“喜”等字样,或馈赠给亲友。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所以这种腊月初八喝的杂粮粥后来也被称做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第一种传说:和尚的乾坤袋
很久以前,有一个管烧饭的和尚,他有一个乾坤袋。每次烧火的时候,都会把稻柴上没打尽的穗头一粒粒的拣起来,剥去谷壳,放在乾坤袋里。
每次淘米洗碗的时候,都会把剩下的饭粒捞出来,摊在芦席上晒干,放进乾坤袋里。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有一年腊八,寺院所有的和尚都到大殿念佛去了,连管钱粮的大和尚也去了。但是几百人等着开饭呢,怎么办呢?
这时烧饭的和尚想起了他的乾坤袋,他把乾坤袋里收集的五花八门的食物都倒进了锅里煮,煮出了一大锅粥。
这粥看起来不怎样,可吃起来味道很好,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众和尚商定: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都要烧这种粥。这种粥后来连老百姓也烧来吃了,取名“腊八粥”。
第二种传说:传统祭日
汉代始规定于腊月初八为祭祀腊神日。
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
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
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
由此可知,当时的“腊八粥”与佛教没有关系,完全是我国自己的传统祭日。
第三种传说:皇帝儿时的美味
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困,在财主家放牛,他经常挨打受骂,饥肠辘辘。
有一次他牵牛过独木桥,老水牛跌到桥下摔折了腿,财主把他关在一间屋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
他饿慌了,发现一个老鼠洞,一挖开发现一个老鼠粮仓,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红枣……什么都有,他就把这些东西煮了一锅粥吃,觉得比什么都香甜。
后来,朱元璋打了天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一天晚上,朱元璋又想起当年这种粥来,传令御厨用各色五谷杂粮煮成粥进奉,大宴群臣,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因而赐名“腊八粥”。

腊八节的其他美食
除了腊八粥,腊八节这天其他的美食也是争放异彩。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腊八蒜,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绘本推荐
《屋檐下的腊八粥》
在胖嫂家的屋檐下住着小燕子一家,冬天来了,小燕子的家人去南方过冬了,小燕子的翅膀受伤了,所以他就只能在这个鸟巢里过冬。小燕子看见胖嫂第一天晒腊肉,第二天挂鱼干,第三天晒了大大的匾,有好多好吃的东西,这是过什么节日呢?点点说就是腊八节来了,所以要晒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个大匾里面晒着八样东西,分别是黄豆,绿豆,花生,百合,枣子,木耳,米仁,核桃仁,五颜六色,像一幅画……由此引申,腊八节要到了,一家人要吃腊八粥了。借由绘本主角小燕子的角度引导孩子知晓腊八节的传统习俗。

《谷粟为粥和豆煮·腊八节》
以儿童生活故事为主线,自然渗透节日习俗,有别于市面上常见的节日习俗和传说故事,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本书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然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阅读和知识双丰收!感受画面的丰富及浓浓的节日习俗。

《腊八节的故事》
老话说“报信儿的腊八粥”。腊八粥是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食物。你可别小年看这首粥,怎么做,做什么,都是有讲究的。这本绘本文字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在《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图书还在末尾附上了传统节日有趣的习俗,看完故事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节日与知识相连,知识与阅读相连
除了会阅读,还要会思辨、会运用
因为阅读,不止于看书!
最后
祝大家,腊八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