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世界里:有味是清欢

2018-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月落沙白

古往今来的酒,一百个人里,有一百种滋味。

曹操感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来一代豪杰也有忧思处,只是未到犯难时。

阮籍醉酒,是为了躲避俗世危险和消解心中苦闷。

刘伶嗜酒,是把酒当成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王翰在边塞“葡萄美酒夜光杯”,怎奈“欲饮琵琶马上催”,透露着即将出征沙场时的豪情与悲壮。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忽传朝廷收复蓟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溢于言表。

苏轼“把酒问青天”,其实酒量很一般,但却喝出了大境界。自己不善饮酒,却喜欢看着朋友畅怀。别人喝好了他就开心了,甚至比饮酒的人更开心。

小时候,天然排斥酒味,觉得难闻无比。记得村里一位老伯,心地淳厚,极好饮酒,一日三餐几乎不落,时常一人自斟自饮,感觉神仙一般快活。

为什么老一辈的人饮酒容易严重伤身?多年以后细细回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是酒的质量不好。以前人们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大多数人花不起钱买正规的酒,常喝得起的很多是自酿的蕃薯酒或糯米酒之类。土法酿酒工艺欠缺,容易细菌超标,会产生甲醇等有害物质。

其二是下酒的菜不好。过年以外,平时喝酒缺少鸡鸭鱼肉此等硬菜,一般也就是花生米或者青菜汤之类素菜搭配,对肝对胃缺乏应有的调和与保护。

工作之后,出于应酬需要,难免硬着头皮跟喝一点,但心里一直存在强烈的抗拒。一次出差,喝完白酒吐得稀里哗啦,忽然想起从哪看到的一个笑话,大意是既然逃脱不了被强暴的命运,那就好好享受吧。其实应酬之酒何尝不是如此,放下心理包袱,也许感觉好受一些。

饮酒多年,混混沌沌,没有什么特别感觉。

四十而不惑,有的人开始与自己和解,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开始懂得看待酒的世界。

窃以为,微醺才是饮酒的最佳状态。

少之,索然无味;过之,酩酊大醉。

有客来,欣然共饮;无人时,自得其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酒壶。江湖、酒壶不在你的眼里,而在你的心里。

酒,不好也不坏,是好也是坏,时好也时坏。不学刘伶,不做阮籍,惟愿东坡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