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沉思
前天晚上,架不住室友们孜孜不倦地游说和苦口婆心的劝说,陪他们去网吧玩了通宵。我先是在网上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散文诗》《美文》投了稿,算是对自己一直以来喜爱文字和热爱文学有个交代。这两本文学期刊,我内心一直钟爱。当第一次拿到她们,第一次翻阅,第一次闻着上面隐约的油墨味,我就告诉自己,那么今天就真的很美好。每每合上书本,我都要把她们紧贴在身前,回味语言的优美,咀嚼文字的芳华,然后我的想象,飘飘然浮动起来,生成透明的翅膀,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上尽情遨游。
对于文字和文学,我向来爱不释手,一往情深。可对于写作,我仅仅只是个爱好者。而对于作者,我又是素来敬重和愿意去了解的。往往在名人轶事传记和文学作者介绍之间做选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后者。
我性格内向,内敛,内秀,而不往外扩张,看起来是个很传统的人,但我又绝不是儒家所谓的“君子”。他们读书养性,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心始终充满着强大磅礴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前几天,我再次读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又一次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感动,这是怎样一种宏大雄伟气吞山河的抱负和无私无畏感人至深的情怀啊!中华文明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从根本上说,和这一点有着很大关系。
又回到上网,从某些方面说,是个体力活,而且是以荒废睡眠和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并且处在不知不觉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本是我们祖祖辈辈坚持了好多代人的作息习惯,都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和骨子里了。
且说到了昨天凌晨四点一刻,我实在撑不住了,就选了个有沙发的位子,凑合着睡去了。与我同去的室友们,大约还在继续。我不禁要感慨:还是年轻好啊!想当年,咱老王也是“披掛上阵”后,过着《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圣贤的“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除了吃饭和去洗手间,三天三夜从不“下火线”,但是现在,唉,岁月不饶人啊。
记得有一次上《伦理学》课,我们那位知性温柔的女老师问,“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大家都做了回答,而且每个人都只能选择两样。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选择的是健康和自由。我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因为那时我知道,没有健康,一切就无从谈起。
但是随后的几年和现在,我把这最为重要的一点,忘记了。我无时不刻以各种事由损害和透支着我的健康。我很惭愧,很是内疚。但残酷而又冰冷的现实一次次告诉我,哪有那么简单,我还是太年轻了。想要事事顺心,样样随意,就不得不辛勤劳作和艰苦付出,时刻面临放弃,偶尔必须牺牲。
我之所以惭愧和内疚,说到底,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父母日渐老去,像是快要坠入西山背后的夕阳,或者金风扫荡中愈加苍白的野草,或者天空越飘越远的风筝。
但古人在回报父母养育恩情这方面做得极好,他们达人知命,不光尊崇孝道,而且把有用之身回报于社会,使自己的国家富强,人民安康。不必说俗语中的“羊跪乳,鸦反哺”,不必说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彩衣娱亲”,只说《三国演义》中,每每看到夏侯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然后大叫一声,拔出羽箭,一口吞下,直接吓得对手毫无斗志,被一刀斩于马下时,总是佩服他的忠勇和孝心。这比万人丛中,取人首级如同探囊取物还大快人心,使人奋发上进,只求无悔一生。说到第二点,古人更是视之为一生抱负。无论岳武穆的“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还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还是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很好的体现。从上升的角度上说,他们视国为家,把一生的理想和抱负都献给了国家。每次看到这些,想到这里,我都感到羞愧。“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后人,我们想的是,要继承前人的遗志和方法,更好地使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下去,使我们的子孙后辈能够更加以人的姿态沐浴在人性和文明的光辉下。到那时,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想他们都会过着童话里或者是神话里的生活的。
合着上衣,我百无聊赖,思绪乱飞,信马由缰,写下了上面的话,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