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

今日好书推荐~《失误为什么我们总爱犯错》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妙文思语

本书作者是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客》首位获得特稿奖的传奇女记者;TED演讲500万人点赞的“错误学家”,揭示犯错带来的洞见和力量;一本书科学应对失败。如何看待失误,决定了你的社会关系。

书名:失误 为什么我们总爱犯错

定价:59.00元

作者:特里伯纳姆

"这是一本书科学应对失败。如何看待失误,决定了你的社会关系。

※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客》首位获得特稿奖的传奇女记者

TED演讲500万人点赞的“错误学家”,揭示犯错带来的洞见和力量

※没有错误,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有起伏

※如果你感受过犯错带来的焦虑不安,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从小我中离开,更有创造性地看待错误。

""正确面对失误,是我们处理与自我的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础。

《失误:为什么我们总爱犯错?》是一本集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及商业心理学于一身的作品,它解决了人类关于犯错的三个 问题:为何人类无法克服犯错带来的负面情绪;我们容易在什么时候犯哪几类错误;如何创造性地看待错误,把经验积累转化为合理行为。

在《失误:为什么我们总爱犯错?》这本书里,作者令我们相信,今天所有被认可的理论有一天也会变得陈旧。犯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认知提升的催化剂。如果你正经历犯错的困扰,或者希望了解犯错后如何调整自我,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从小我中离开,更有创造性地看待错误。"

第一 部分  错误的含义

第1章 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003

与其说错误是“把错的认成对的”,不如说它是“认识到曾经认同的旧观点有误而加以摒弃”。

第2章 犯错的两种思维025

错误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反常情况,还是我们要学会接受的必然情况,这两种水火不容的思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错误的理解。

第2部分  错误的起源

第3章 我们被自己的感官所骗047

我们犯错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基本的是为自己的感觉所骗,有时候导致的结果还相当严重。

第4章 我们的大脑之一:懂、不懂与编造事实067

我们经常把“感觉知道”和实际知道混淆起来,不是只在回忆时才这么做,而是只要观点足够坚定就会上演类似的情况。

第5章 我们的大脑之二:观念与判断087

我们为自己的观点投入了太多感情,所以不愿意也不能够承认它并非不容辩驳的真理。

第6章 我们的大脑之三:证据与推理111

归纳推理不仅使我们出错,还会让我们错得颜面扫地,严重破坏我们原本认识清楚、思维公正、谨慎负责、通情达理的形象。

第7章 社会压力与同类原则133

我们不可能完全独立思考。每个人从根本上都是依赖别人的,如果真的不惜代价完全独立思考,那么绝大多数自以为知道的事情都不能算是知道。

第8章 不确定感带来的恐惧159

确定感危险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会妨碍我们转变视角。当我们执迷于自己的信念时,别人的说法在我们眼中就无足轻重了。

第3部分  犯错经历

第9章 为何一错再错185

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承认错误,有的时候又不承认呢?如果一时找不到新的观念来代替的话,人们要放弃一种信仰是很难的。另外,如果我们已经将血本投入某种观念,想要放手就要困难得多。

第10章 哪里出了错?205

通过判断过去在哪儿误入歧途,我们以后便可以在该处保持警惕。我们面对“哪里出了错”所给出的答案也将告诉我们哪些观念该留,哪些观念该丢。

第11章 矢口否认与全盘接受227

人生中的有些问题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而有些问题我们能够知道答案,却情愿蒙在鼓里。

第12章 亲密关系中犯下的错257

追求正确和追求肯定—这两种愿望 在一起,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一旦发生争执,不仅会产生背叛感,还会滋生排斥感。

第13章 错误是个人改变的催化剂287

如果我们能够将每一次的错误形态都冷冻保存下来,我们便会发现其核心内容都是改变,无一例外。我们的错误可以改变我们的信仰、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自己。

第4部分  拥抱错误

第14章 关于错误的一个悖论313

很多错误可以并且应该减轻,还有少数甚至可以完全消除,它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你想要铲除错误,你一开始就得认定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第15章 错误意味着更好的可能性335

错误和喜剧本是同根生。并且不只是错误与喜剧,还有错误与艺术,错误与学习,错误与个性,甚至错误与生存。我们面对他人的错误发笑并不是出于自我满足,而是出于自我认同。

致谢357

精彩章节摘要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自我的某些方面不是永恒不变的,像技术、优先权 姑且不提我们的身体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发生变化。但涉及其他方面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的性格 “我很认真”“我脾气大”“我很内向” 、我们基本的长处和短处 “我对数字很敏感”“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以及某些特定的核心信仰,既包括对我们自己 “我是个很靠得住的朋友” ,也包括对宇宙整体的看法 “上帝是存在的”“教育十分重要”“这是个人吃人的社会” 。我们的性格,先天的优势和短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智商,我们与自己、他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核心特征让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和奥古斯丁一样,我们也大都认定,这个核心的“我”应该恒定不变,就好比支撑起整个结构框架的底层基座。

然而,接下来错误来了,对我们的一系列观念—诸如,我了解我,我就是“我”—发起了挑战。我们知道,五花八门的知识没有为犯错留下空间,这一点对自我认知同样适用。如果我们将自我视作恒定不变、能够了解的个体的话,很难想象我们竟然会误解自己。事实上,太过执着于这个自我模型会让我们排斥犯错和改变的可能性—哪怕在局外人看来,错误和改变都是显而易见、在所难免的。

有种不合情理的解释—我们一直站在过去的自己的对立面—揭示出,如果我们拒绝承认自我是可以改变的,解释变化的现象就会比较费劲。在讲述自己信仰上帝之前的人生时,奥古斯丁的说法尤为别扭:“因为我将自己放在了我的身后,不愿看见我自己。”然而,尽管这个观点听起来有些不知所云,它却是大众心理学和 心理学的奠基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引用到这个观点,比如,当我们说那个城里反对同性恋的人私下里就是个同性恋,或者当我们指责某人“反抗得太过了”—就是说,他反对的态度太过强烈,以至于人们认为他其实暗中或潜意识里是赞成这一观点的。

这种民间说法在心理学家荣格的研究下提升成正式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存在的观点是相互对立的。荣格声称,对某个观点拥护得越强烈的人,越有可能是在抵御自己内心的疑问,并且这份疑问总有一天会进入他的意识中,从而带来其观念上的180度大转弯。荣格还说,这一现象在武断的教条式观点上为明显—排除所有意识上的疑问必然会在潜意识里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从而更加摇摆不定。 这一观点显而易见也重要的含义就是:我们对各种犹豫、反证和疑问的适应能力越强,我们的观念和自我身份就会越稳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