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沙书社自由点赞群🍃荔枝钻情播报

《有效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学习笔记五:怎样提炼信息结论?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396人  投资人老A

前面两节,我们讲到了通过纵向拆分的方式去识别信息中的核心要素,也讲到了通过横向分类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如何将信息进行概括,提炼结论这个结果做准备的。

这一讲,我将教你怎样高效得出结论。

前段时间,有个课程机构做产品经理的朋友跟我打电话,希望我帮他改一份年中述职报告的结构。帮他修改后的第二天,他给了我这样一个反馈:这份报告修改之前他的领导看过,给的评价是:“你是一个踏踏实实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经理人”。而修改后的反馈是:“你是一个有思想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那么,“有思想”和“没思想”的差别在哪里呢,其实就在于结论的提炼。

他的述职报告原版的标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上一年的工作总结;第二部分是下一年的培训工作计划。

这些都不是结论

我们在信息识别的那一节谈过,什么是结论?结论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简而言之,就是他没有把工作的核心总结出来,概括的不够彻底。我是怎么修改的呢?

就拿“上一年培训工作总结”来举例,我把标题修改成了“去年打造有生命力的营销培训项目”。你可以对比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修改后的标题,是个有核心的结论,而且也能让受众清楚地知道,他去年到底做了什么。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已有信息素材去提炼概括结论呢?我介绍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

演绎及归纳法

归纳法的应用

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前面学到的,识别信息、整理信心的基础上,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共性。

举个例子:乌鸦是鸟,乌鸦会飞。麻雀是鸟,麻雀会飞。所以,结论是凡是鸟都会飞。这里要注意了,虽然归纳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论证方式,但是,当你使用归纳法概括结论时,一定要确保你罗列的要点是穷尽的,否则,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正确。

比如,鸵鸟也是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但是鸵鸟不会飞,所以,结论立刻就被推翻。那么如何穷尽要点呢?我们在MECE法则里已经讲过了,下面我来告诉你寻找共性的方法。

找共性一共有两种方法:

1,描述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物属性上的共同点,还是用我朋友的述职报告来说明。去年这一年,他一共做了三件事:

A,第一类,针对线下的散客营销课,全年吸引了近一万名受众学习

B,第二类,针对企业的营销培训,全年走进100家企业,为企业高管培训营销理念

C,第三类,针对自家公司的培训,给公司的销售人员培训营销技巧

这三类工作的共性,都是培训,再进一步,无论是针对线下用户,企业,还是自家公司,全年的核心工作都是营销培训。

2,行动性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事件结果的共性。

我们继续拿这个述职报告来举例,我朋友写的是“上一年工作培训总结”,这显然不是个结论。

这三类工作的共同结果是什么?提升了学员对营销的热情和参与度。

请注意这两种提炼方式得出的差别:

第一种概括的是事物属性的共同点。

第二种则是往前更进了一步,导向最终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两种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论,给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

比如这里的述职报告,你把两种方法得出的共性放在一起看一下:

工作本身的共性是培训,工作结果的共性是,提升了学员对营销的热情和参与度,结合起来,是不是就和我为这位朋友总结的“打造有生命力的培训项目”很接近了?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我的这位朋友为什么总结不出这样的结论?我在开头说了,他概括的不彻底,怎么样才能概括的彻底呢?来,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个金字塔结构图:

金字塔结构图

归纳法概括总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金字塔底部开始,把所有要素进行归类,由下向上的推演过程,而且,熟悉这张图的你,应该了解,在推演到金字塔顶的总结论之前,要素间还存在很多子结论。一个不好结论概括、最糟糕的情况,是只罗列了细节,没有进行任何概括总结。

还有一种可能是比较难分辨的:你没有将结论推演到金字塔顶,错误地将一个子结论误认为是真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概括得不彻底”。

避免这种情况,有个诀窍,也很简单,就是多问一句“所以呢”。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没错,我们在识别信息中的结论那一节已经提到了。

这就是我们在追问金字塔结构图中,最顶层结论的过程。

我建议你在做结论推演时,可以把金字塔结构图画出来,每向上推演一层,都可以问自己一句“所以呢”,直到这个结论再也不能问出“所以”是什么。

演绎法的应用

另一种提炼结论的方法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演绎法。把思维的这个推演结构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三段论最著名的案例是“苏格拉底会死”,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一定也会死。

这其实就是一种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将某个事实与对应的规律联系起来得出结论。

所以,当你尝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使用演绎法提炼结论的方式会非常适用。

由于大前提通常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常识,所以他推出的结果通常会让人感到特别可信。这种方式对于有拒绝心理的听众特别有效。

比如你想跟领导申请加薪或者升值,就可以选择演绎的方法。

大前提,你可以罗列出公司最高级岗位的一些要求;

小前提,依据大前提的几个方面,去列举自己符合了这个要求;

结论,我满足高级条件,我可以胜任高级岗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前提一定要满足无可争议这个条件,否则说服就无法达成效果。

当大小前提都符合了无可争议的条件后,说服一定可以完成。

那么,什么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前提呢?有两种

第一种,大前提是主观判断。

举个例子,如果你和一个女孩儿去示爱,给的大前提是你适合嫁给一个温柔顾家的男人,小前提是我就是这样的人,结论是,你要嫁给我。这个女孩可能答应你,也可能不答应你,因为,她可能喜欢的是霸道总裁。

第二种,在大前提当中,罗列特别冗长的信息。

比如你写一个汇报,写了10页大前提,10页小前提,最后一页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对于信息接收者负担太大,还没等到结论,就可能放弃了。

为了避免这两种争议,可以按下述方式做:

首先,大前提要是普世的真理或客观事实,是大家的共识。

其次,罗列大前提要素的时候,尽量不要超过3项。

十秒钟阅读全文:

结构化概括和总结信息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