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点难事

2024-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非烟店主

2024.6.27

今天看了东区一个学生四升五的期末卷子,之前还看过一个三升四的期末数学卷子,都有一个共同规律,题目很长,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如果理解能力不好,就很难考高分。

今天还给另外一个学生讲了几道和差倍的问题,例题比较难,用到了六年级的化连比思维。但是课后练习题并不难,学生不会做,并不是他笨,而是没见过,不经常思考难题造成的。

所以,我就在想,我究竟在教什么?

题目变长,理解能力不是我能教的,还是得多看书、多阅读。不过绝不是报一个阅读理解班。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绝对是通过每一次读不懂,经过反复阅读、思考、然后又读懂的过程中获得的成长。

每一次读不懂都是一次成长机会,每一次从不懂到懂都是一次提升。不是不可以借助外力,而是不能每次都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是没有营养价值的。

第二个问题,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题有畏难情绪,不是不会,是根本不做。思考是需要积累的,想举一反三也要有那个“一”。

两个问题其实是殊途同归,都指向了一件事:学生经历的困难太少。瑞达里欧在他的畅销书《原则》中说道:成长=痛苦+反思。

大部分学生没有怎么经历过痛苦,没有吃过阅读和难题的苦,或者直接选择逃避,那么他们就很难成长。

所以,一定要引导孩子多阅读,尤其是他们自行阅读。如果孩子校内学习学有余力,一定要学点奥数题,每天做几道题,锻炼锻炼思考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