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是哈佛大学幸福课,也是一本修习幸福的练习手册,通过反思和行动指导,让大家获取幸福。本书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如何培育。

一、什么是幸福?
梭罗说:“大部分人在平静的绝望中生活。”
人们怎样才能幸福快乐的生活呢?
作者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分析。

以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得失作为坐标轴。将人生所处的状态分为四种。分别是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享乐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
忙碌奔波型信奉“实现”谬论,认为只有在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
享乐主义的问题在于“快乐之上”,认为只有不断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虚无主义的本身就是一种谬论,是对现实状况的误读,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得到幸福。
感悟幸福型是将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相结合。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得收益。作者认为只有这一类型的人,才称的上是幸福。
由此,得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快乐代表当下利益,意义代表未来收益。
二、幸福在哪里?
人生总是围绕着学习成长、工作、婚姻关系在转。在这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幸福呢?
先来说说幸福与学习。
学习的动机有两种模式:溺水与性爱。
“溺水”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二是一旦解脱,我们就会把这种舒适误认为幸福。比如,把一个人的头摁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挣扎着要出来,如果他在最后一刻离开水,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呼吸,这时候就有了解脱的幸福感。学生的学习也大致如此,他们沉浸在自己不喜欢的作业里,因为考试失败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可一旦从书本和考试中解脱,他们就会拥有轻松感,这种感觉会被误认为是幸福。
“性爱”模式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无论是阅读、研究、思考还是写作,都可以视为性爱的前奏。当知识和直觉的界限消失时,也就是当我们找到答案时,就会有高潮的感觉。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当强调成果,多于养成对学习的兴趣时,学校就是在鼓励忙碌而奔波的信念,并且抑制了孩子的情感成长。当学生期望和当下与未来都有收获时,老师应该针对个人潜力,尽量给予适当的课程和作业。
再说说幸福与工作关系。
人对工作一般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和使命感。使命感可以让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怎么找到有使命感的工作呢?MPS模式。

M——意义、P——快乐、S——优势。寻找心仪工作时,可以用三个问题问自己:“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中有交集的地方,就可以帮我们找准人生的定位。
最后是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主要源于以下四点:一无条件的爱;二情感的公平,牺牲不是美德;三在关系中寻求“被理解”,而不是“被认可”;四经营比寻找更重要。
三、如何培育幸福?
保有仁爱之心是幸福的土壤,培养好的习惯是幸福的催化剂,用心的品味生活是幸福的根,全然的接纳自己就是幸福所需的阳光,不断向自己提问,会让幸福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