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85-甲级楼和小平房的孩子们
我小时候住在北京复兴门外的铁道部大院,说是“铁道大院”,其实没有院,也没有围墙,就是一大片住宅区而已。在外人眼里,这就是许许多多不同样式、不同颜色的楼房,但这个大院里的人却是属于铁路系统不同的单位,等级也是不一样的。
铁道部大院分为很多不同的宿舍区,有铁道部的(部级),有北京铁路局的(局级),有北京铁路分局的(处级),还有铁路专业设计院等等其他部门,也不知道是什么级。
除了所属部门不同,级别也有不同。在我的记忆里,最牛的是离我家只有二百多米的那栋小楼,那是属于高级干部居住的甲级楼,档次比我们高多了,我们都习惯叫它“甲楼儿”。再有就是地处铁路大院西北角的那个大院,级别也不低,因为它建在一个较高的坡上,我们习惯叫它“上坡儿”。至于我们家所在的“新六栋”,住的都是科以下干部,大概属于这个大住宅区的最底层吧。
说起来有意思,那时候小孩子打架之前都要像古代的武士一样自报家门的。
问:你丫哪儿的?
答:平房的。
呵呵,平房的,对方没啥靠山,开打!于是砖头、板儿带就轮将上去。
如果问:你丫哪儿的?
对方答曰是“甲楼儿的”或是“上坡儿的”。
那完蛋了,对方太牛,惹不起,于是呼啸一声,我方将士顿时作鸟兽散。
上学了,我们都是好孩子,我们不打架。不管是住在哪个住宅小区,作为同学,大家都是很平等、很友善的。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管是局长的孩子还是工人的孩子,都要穿带补丁的衣服,口袋里都没有零花钱。有时候两个孩子凑钱买一根冰棍,还要在中间刻上记号,防止先吃的孩子多吃多占。我们基本不知道同学的父母是干什么的,也不想知道,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同学之间处的好就行了呗。
后来文革开始了,大官都成了走资派,等级观念也荡然无存了。文革开始后的第一年,我们新六栋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铁路局原来的老局长全家人搬到我们院来了。老局长是个老干部,级别很高,好像是副部级待遇,听说原来在城里住着一个独门独院,十几间房子,现在被造反派赶到我们这个“科级小区”,只有三个小房间,他们怎么住得下呢?
我们新六栋的原住民都好奇地观察着他们的到来。后来,他们平静地来了,平静地住下了,然后和我们一样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发生。
看来等级啊、身份啊什么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