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区域感与自我疏解
小时候总希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读外地的大学便是实现这个愿望的好方法。但在疫情这几年年,很多同学大学生活几乎是家里度过,即使回到了学校上课,学校也长期处于封校状态,很少有机会去外面看一看。那些本该肆意张、自由浪漫的日子慢慢消磨在了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从大三的时候疫情兴起直到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一年,从旁观疫情到真实体验,心态也有了很大变化。常有的感触便是疫情下的这种区域感以及所它带来的焦虑感。以前疫情主要集中发生在一个地方,只会觉得全国都是一个整体,大家有力气便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各省各城的区域感。直到了今年,多省多地疫情频发,就像打地鼠一样,疫情从这个地方躲下去了,又在另一个地方探出了脑袋。疫情带给我的区域感才变得明显。
我印象里区域感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之前上海人民精心打扮做核酸和成都人们短袖拖孩去做核酸,当然这都只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也不是说哪一种状态好或是不好,只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感觉变得明显。不好的区域感也会有所体现,因为网络短视频的兴盛,我们可以知道各地不同人民在疫情下的不同状态,有不同就会有比较、有对立,所以网民发言也会夹枪带棒的表达出语言里的地域歧视。
带给我最强烈区域感的还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这个区域甚至可以缩小到一个市一个县。在秋季开学前一段时间,我工作的地方疫情严重,延期开学了,我便回了家,等到那边的疫情得到了控制,而我家这边疫情开始了,而今学校开学了,我却不能正常到校工作。甚至今天我所在的县城解封了但不能跨区县流动,而且它上级的城区也没解封,我仍然没有办法离开这里,即使能够想尽办法回到学校,我还是会被隔离。我一度在幻想我要是在本地工作就好了,我们明明在同一个省的不同市里,也有这样大的差距。
我并不因不能工作难过,若是我们组只有我一个语文老师被隔离,我想我也不会这么心焦,我可以安心的在家等待疫情的缓解,我也不会为我的学生我的课堂而感到愧疚。
目前也只能安慰自己,这不是最坏的情况,还可以想到很多办法解决,要是这点小麻烦的过不去,未来遇到更大的麻烦,岂不是更难。更何况正在经历这些不是只有我一人,或许还有千千万万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他们不也好好的,我也不必要过多焦虑。
千百年前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环境里的人们或许也不相信会有如今富足安乐的生活,但今天的社会确实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同样的,疫情终有一天会过去,我们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