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20-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冬天的secret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我最近看的一部电视短剧,由五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两集,整个短片只有十集。这部电视虽短,但是具有警示意义,反应了社会现实,剧情令人引发深度思考。

故事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在如今高速运转的社会,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不一样的压力,很多父母习惯性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而不自知。

电视剧中五个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但《茉莉的最后一天》令我印象尤为深刻。茉莉的妈妈是国外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生,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因为生孩子养孩子,她早就是大学教授了。拥有高学历的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业上,励志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这样才能配得上她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生的身份。茉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地对生活失去希望,最后绝望的从家里的阳台上果断的往下一跳,从这个世界解脱了。当这一切发生之后,她的妈妈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眼里的乖乖女,做出这么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她不甘心自己用心培养的乖乖女就这么离开了,她想尽一切办法想找到原因。

她去茉莉的房间翻找茉莉的遗物,在遗物中发现茉莉看小说,跟异性同学有书信来往,她就坚信茉莉是因为早恋才自杀。后来又在遗物里发现接受心理治疗的票据,她找到医生,让医生透露茉莉的隐私,医生没有同意,她就和医生吵起来,说茉莉就是因为看了这样的心理医生才自杀的。总之,茉莉的妈妈把茉莉的死因推给外界的各种因素。最后,她找到了一种提取人类大脑记忆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茉莉妈妈看到了茉莉眼中的自己是那么严厉,冷峻,无情。所有的事情都要照着妈妈要求的样子做,不允许反抗,不允许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跟茉莉的对话永远只有学习这一个话题,而且总是面色凝重,看着女儿眼里的自己,茉莉妈妈自己都感到恐惧。在这一刻她才明白原来杀死女儿的凶手正是自己。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要不是因为你,我怎样怎样!”“你看看别人家的谁谁谁!”等等类似这样熟悉的话语,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曾经是孩子的我们也听过父母对自己说这样的话,那时的我也不喜欢听到这些话,因为它让我觉得父母不是爱我的,它让我觉得我的出现只是增加父母的负担,它让我变得孤僻且不自信。现在我们成为了父母,是不是可以尝试着不要让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样的痛苦。故事中的茉莉离开了,但现实中又还有多少茉莉正煎熬着?

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不再拥有天真无邪,简单快乐的童年。他们不过是父母的投资项目,是一个又一个的工具人而已。有的父母拿孩子做自己“成功”的筹码,他们要求孩子成绩优异,不能有丁点儿退步,仿佛孩子的成绩就是让自己鲤鱼跃龙门成为“上流社会”之人的跳板。有的父母拿孩子做炫耀的资本,他们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人夸赞的“别人家的小孩”,与他人盲目攀比成绩,仿佛成绩就是他们与别人战斗时的铠甲。还有的父母拿孩子做实现愿望的棋子,自己没能达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替自己完成的“梦想”。他们都巴不得孩子能复制粘贴,这样每个孩子就能复制成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小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拥有的不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是痛苦枯燥乏味的黑白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剧里的情节不只是巧合,那些都是真实的存在。管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管的方式不对,回给孩子完成过大的压力,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足够的社会生存能力,作为父母又不得不管,不可能每个父母都一味的崇尚快乐教育法吧!毕竟它只适合有钱人家的孩子。我觉得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引导人,而不是指导人!

或许,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好的亲子关系,是每个父母毕生不断学习的课题吧!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纪伯伦的那首《致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