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羊道三部曲》

2024-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羊次山人

读完《羊道.春牧场》,我只写下这一条笔记:别人的路,我们就不能走吗?不是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吗?

忘了一件事,这本书的名字是《羊道》,后面有了解释:每家每户都只能行走在划分给自己的转场路线上。如果所有羊群都集中在有限的几条好路上经过,那么没多久,再好的路也得被毁掉。

这本书的可读性比《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强一些,每一小节都是仔细打磨过的足够圆润,完美的珍珠,而《走夜路……》比起来,像是不那么完美的珍珠,不完美,也有真挚的情感,也很好。

《羊道.前山夏牧场》这本书的场景大部分在冬库尔,书里描述了这里的自然风光,还有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事无巨细,都一一写出来了,还有那些鲜活的孩子们、扎克拜妈妈,那么可亲可爱。

我的脑袋里也有很多疑问:李娟老是说自己太老了,不再是孩子了,当时的她究竟多大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她一个汉人跟着牧民不停转场,漂泊呢?难道只是为了体验生活?大抵不是的,肯定有一些不得已的理由。

她参加了那么多次拖依,明明有那么多可爱的男孩子,竟没有一个动心的?还是说她从来没有下过决心,要永远过这种游牧的生活,她只是在这种生活里路过,体验过。

其实这种游牧的生活非常辛苦,她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态度在描述。这一切可亲,可爱,可敬,可是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更便利,更舒适的生活的时候,我们还会选择这样生活吗?我想李娟的答案是否定的。

但她的这些经历的确是她的财富,是在苦难中开出的花朵,美丽而芬芳。

带着我的疑问,我到书外去找答案。那一年李娟二十八岁,比起十五岁的卡西的确是有些老了。她加入游牧生活,其实时间就只有三个月,的确是因为她对这个古老民族打心里的喜爱,想要更了解他们,才不辞辛苦,跟他们一起生活的。为什么不接受那些可爱淳朴的男孩子?她喜爱,认同,但只是从游牧世界路过,而不是要扎根进去,我想那样做也有许多肉眼可见的困难。

《羊道.深山夏牧场》这本书描写了游牧民族艰苦却有有趣的生活。很多事是我从没有经历过的,但也勾起我童年无数的回忆,也去商店买来许久不喝的娃哈哈跟孩子一起分享,想体会书里的那种滋味。

孩子们到别人家做客的礼节,这跟农村是很像的。越是食物匮乏的时候,孩子们越懂得用礼节来约束自己,不然一拥而上,哄抢食物,实在是不文明。

游牧的生活是清苦的,也是低耗的,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更紧密。就是这种紧密让我们久在钢筋混凝土里的人羡慕,心生向往。但是我们又习惯了城市的便利,没有办法再回到过去。这只是梦中的一种向往。

再次按照顺序读了《羊道》,我才深深体会到:李娟跟哈萨克民族有很深的渊源,她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的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并最终决定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她对游牧民族这种生活是高度认可的,对他们有着深沉的理解和喜爱。所以,李娟能写出《羊道》,是有必然性的,绝不是偶然。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已经难以接受的吃食上的“脏”。把口香糖反复嚼,吐出来黏在衣扣上,又放在口里嚼,甚至给别人嚼,甚至煮到了面条里。听着已经觉得是一场大灾难,如果是发生在饭馆里,这绝对是食品卫生问题,可以关停整顿的那种。还有用马粪洗锅,用泥巴洗锅,这也足以让我眼球震动了。放马粪的盆也拿来放吃的馕,我妈第一个不同意啊。

还有就是冷。转场时的冷,衣服穿得再多,还是冷,又下雨。原来游牧如此的冷,是我没有办法想象的。他们一天不停地吃茶,是不是也是不停地为身体增加热量呢?为了抵抗寒冷,鞋子都要买大号的——为了多穿几双袜子。我的故乡也很冷,冬天脚太冻了,就会生冻疮,又痛又痒,露在外面的手也会生冻疮。但是书里没有提到这个,看来他们倒不会生冻疮。

我也在书里学到了“忍受”这个词。大多数时候,牧民们在忍受辛苦,忍受病痛,忍受一切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莎拉古丽这个老姑娘的形象让人无限同情,原来牧羊女是这样的,之前我对牧羊女只存在一些浪漫的想象。她也在忍受着生活。其实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我们何尝不是在生活的泥沼里忍受着呢?可能忍受才是生活的真相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