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好的决策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每天其实都在和风险打交道。比如我们看病,医生告诉我们这个手术的成功率是多少,这个得病的概率是多少;比如我们投资股票,专家会告诉我们未来会有多大的几率上涨或下跌;就连天气预报员也会告诉我们,明天有30%的几率下雨。
在面对这些带有一定风险的事情时,我们只能靠专家的指导才知道如何应对风险吗?格尔德•吉仁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像掌握读写能力一样,掌握一种叫“认知风险”的基本能力。如此,我们才有勇气面对风险,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风险与好的决策》的作者是吉仁泽,他在决策领域的研究非常出色,著作多以风险与直觉为主题,而这本书恰恰也是他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书中,作者通过分析金融、医疗、管理等方面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面对风险做出明智决策。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如何正确认知风险;第二部分如何进行风险沟通:第三部分怎样正确应对风险。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如何正确认知风险?
要认识风险,首先认识一下两个概念: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
已知风险是指有固定概率的风险,比如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可以根据之前的事故数量、核电站物理设计等计算得出,而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是已知风险。
未知风险,就是那些不存在固定概率的风险,比如投哪只股票?地震何时发生?这些是无法通过精密计算风险来找到答案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风险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就像当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德纳曾经预言,火车是一种无用的发明。有这些看似笑话的权威预测呢?因为再有学识的预测者,也很难超越他所在历史时期的局限。
因此,要正确认识风险,我们得先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同时还要保有开放的胸怀,不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如何进行风险沟通?
既然风险无处不在,又没法准确预测,那我们该怎么应对风险呢?
这就要说到有个概念:风险沟通。所谓风险沟通,就是要我们从两个专业的维度来描述风险。
第一,在描述风险时,尽可能地使用“频率”,而不是“发生概率”。
我们经常会听到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30%。
但是这个30%说的是明天有30%的时间会下雨,还是说有30%的地区会下雨呢?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据统计符合这种气象条件日子里,100次里有30次下了雨。这里所谓的降水概率,指的是出现降水的频率。30%指称的是下雨的天数,而不是地区或时间。
所以,搞清楚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十分重要,被淋成落汤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方程式赛车比赛和航天飞机发射来说,却有助于避免发生事故。
第二,在描述风险的时候尽量使用“绝对风险”,而不要用“相对风险”。
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曾经发出警告:第三代口服避孕药会让女性罹患血栓的风险增加一倍,相对风险达到100%,这听起来好像是只要吃了这个药就一定会得病。
这耸人听闻的信息导致全英国女性开始停服避孕药,随之而来的意外怀孕和堕胎率骤增。
但实际上这里的100%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老一代版本的药,每7000个服用二代避孕药的女性中,大约有1位会患血栓;但新一代的避孕药呢,则患血栓的女性会增至2人。也就是说绝对风险仅增加了1/7000,而相对风险增加了100%。
与绝对风险相比,相对风险看起来大的吓人,甚至引起了恐慌。如果人们宣传的是绝对风险,就不会有女性在惊慌之下停服避孕药了。
以上两点就是所谓的风险沟通了,只有理解了风险的正确表述方式,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风险。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怎样正确应对风险。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通过计算做出最佳选择。这时,我们需要鼓励积极的错误文化,借助经验法则和直觉,做出明智的决策。
首先是鼓励积极的错误文化,避免“防御性决策”。
“错误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错误文化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取得最佳效果。消极错误文化是不敢犯错,选择保护性、退而求其次的应对策略,即防御性决策。
很多人都经历过过度医疗,为什么会这样?医生认为,如果不多做检查、多开药,病人会认为医生检查诊断不够到位。医生也担心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控告。对医生来说,过度医疗可以保护自己。医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用的就是防御性决策,很多这样的决策是以牺牲患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因此我们要采用积极的错误文化,力求最佳解决办法。
然后是借助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决策。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萨利机长》讲述的是客机空中遇险,在机长努力下最终成功脱险的故事。在当时紧急情况下,机长显然不是根据对风速、高度、距离等数据计算来驾驶飞机,而是得益于丰富的经验和直觉。
经验法则的最大特点就是,忽略其他信息,只保留一条或几条重要信息,就像机长所做一样。直觉比意识更快,它很强烈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大脑的计算能力也许可以解决已知风险,但是面对不确定性时,经验和直觉变得至关重要。
最后是用简单办法解决复杂问题。
面对复杂问题,很多的人的惯性思维是寻找更复杂的解决方案。其实大可不必,爱因斯坦说过,“凡事应力求简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发明了著名的“均值-方差模型”,用复杂公式阐述了一种回报最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但他本人的投资策略却是简单的1/N法则,也就是把钱平均分成了 N 份,分别投向不同的股票,而且这种做法的回报高于他自己发明的模型。
为什么会这样呢?复杂方法是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其结果取决于具体数据样本,因此方法越复杂,需要估算的变量越多,误差就越大。而简单的1/N法则不需要使用过去数据,因此也不会偏差。所以,不确定性越高,越应该简化;可选方案越多,越应该简化,对于未来的预测应该坚持简单化。
所以,当金融顾问再次向你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你要“捂紧你的钱包”,勇于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然后坚持简单化法则,不去投资你不懂的。这样能够防止你盲目错误的投资。
同样,以后面对医生给出多种药方和检查建议时,不要害怕不懂,直接问医生,如果是他自己或者他的亲人,他会怎么诊疗?通过医生站在自身角度去判断病症,可以得到最好的医疗方案。
说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不要徒劳于对不确定性进行预测。
其次,我们讲了进行风险沟通的两个工具,使用频率而非概率,使用绝对风险而非相对风险。
最后,我们讲了怎样应对风险,采用积极的错误文化,通过经验直觉做出明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