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不可信的野史
我们要考证一个人,还是历史久远的人物,通俗来说,有四种方法:正史、野史、其人的著作、他人的评价。
先来说野史。野史是一般人都喜闻乐见的,觉得比较新鲜奇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又或者是夸大其辞,赋予之以神奇般的色彩;还有的就是牵强附会,蹭名气以为自己的作为找背书的。
野史一:相传老子是在娘胎里待了八十一年的神童
这类野史说,老子他的母亲,因为外出偶遇神龙,神龙附体,于是怀上了老子。神奇的是,他母亲怀胎十月后,硬是没把老子生下来。于是继续养胎九九八十一年,才把老子给生下来。
老子一出生就会说话,而且全身的毛发都是白的,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所以人们管他叫老子。所以说,为什么《道德经》是八十一章,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原因就在于此。
很明显,这就是一个夸大其辞,赋予老子以神奇色彩的野史故事。怀胎八十一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按照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的说法,这是不合道的人,而这样的人根本不会被道所造生出来。所以这种说法不可信。
野史二: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这类野史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世化身。在商朝之时,化身下凡,变作老子。老子做了两件事:第一,写下了《道德经》;第二,创立了道教。做完这两件事之后,就回到天上去了。所以世间找不到老子的半点资料。
很显然,这一类说法,就是属于拉大旗作虎皮,蹭名人的名气以为自己作背书的。这是道教的一个说法。
这里存在一个很严重的误会,就是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一般人认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教的创始人。而道家就是道教。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老子首先,在老子之前,道家,或者说道的文化,是一直存在的,是作为皇家的最高学问,从三皇五帝一脉相传下来的,传到老子。在老子之前的典籍中,很多书中都有论述大道之说,比如《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等。
老子是末代天师(天子的老师),自老子之后,皇家官学散落民间,才出现了诸子百家。老子是皇家官学,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个集大成的结晶,就浓缩在一本《道德经》里面。
其次,道家并不是道教,道教也不等于道家。
道教只是以道家的思想立教,然后以老子为“道祖”而已。老子并非是道教中人,道教,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是谁呢?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
简单来说,张道陵在东汉创立了道教,然后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学说来包装自己的道教而已。道教是在东汉才被创立出来的,现在很多解说道家文化的讲师,动辄就说老子是道教创始人,在秦朝之前就有道教的道士存在,这都是不读历史造成的文盲言论。
野史三:老子化胡为佛
这类野史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后,到了西域,对西域人、天竺人等实行教化,然后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一个弟子,最后释迦牟尼在老子的点化后成佛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说法呢?
原因在于,当年佛教在汉朝时期,经西域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百姓对佛这个东西是很瞧不起的,因为所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好笑,在中国根本没有受众市场。
后来为了做市场,就开始扯关系,想方设法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于是就编出来老子化胡记这个传说。接着更是把中国圣人的思想和文化,混合改编成大量的佛教书,然后冠名是哪个佛师原创的。
就这样,佛教开始在中国有了市场。更为关键的原因,是五胡乱华时期,很多蛮夷统治者,要摧毁我们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认同,所以使用政治、军事力量,大力推广佛教的文化,佛教就是这样起来的。
这三个野史,是炒作最多的。至于其他的野史,这里不再探究,毕竟都是像笑话一样的存在,多看也无益。
二、正史资料
正史中,记载老子生平事迹的也不多。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老子韩非列传》,这篇传记记录了老子的一些事迹。相对于其他的历史资料,司马迁的《史记》更为可信。
下面我们来看看,司马迁笔下的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注:前面带㊣符号的为史记原文,然后下面的是翻译跟解读。)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楚国人,家住在苦县历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职业,是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问道老子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再则说,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的苟存性命。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囤积起来不为人知,君子虽有高贵德行才智过人君子看上去毫无锋芒。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显挂在脸上的神采和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我能跟你说的,只有这些了。”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回去后,和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它,会游的鱼可以用丝线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这段讲的是孔子向老子问礼。孔子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强行者有志”的那样一种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广儒家的仁义礼教,有志于恢复周文王时期的礼制,所以一生奔波操劳。
而孔子的所作所为,在老子看来,其实是大可不必。所谓的礼乐制度,只是人为的发明而已,既然是人为的,都不会长久,都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消亡。而真正不会随着时间消亡的,唯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想传道,而孔子只求礼,大概当时老子是比较失望的吧。
孔子向老子请教完回去后,跟他的弟子形容,老子就像龙一样。可见,老子确实是一个深不可测、深不可识的得道之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来无影去无踪,这就是老子的传奇。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学问以自隐不求闻达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败,便离开了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写本书留给我吧。”于是老子便著书上下两篇,讲述关于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写完人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思想的应用,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
这里提到的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他研究的是怎么运用道家思想。这是老子道家学说的支流之一。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能延年益寿。
从这段可知,老子是深谙摄生之道的。《道德经》的思想,不仅仅只阐述政治军事思想,还阐述了修身养生的思想。如果能够深入的理解并掌握老子道家学说里面的摄生思想,活一两百岁是没有问题的。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从秦国与周朝合开始算,合五百年后会分开,分开七十年后,就会有霸王之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老子。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从这段可以看出,老子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还化名出来过问世事。可见,老子是非常懂得摄生的,真正做到了长生不老。世人多曲解道家,认为道家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学说,实则不然。
老子主张的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隐,潜居抱道,以待其时。从历史上看,为什么那么多的旷世奇才,开国功臣,都是道家人物就知道,真正掌握道家的道术,是可以做到改天换地的。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是魏国大将,封于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曾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从这段看,老子不仅不主张避世,因为他做过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也不主张出家,因为他有家室有妻儿子孙,所以他也更不可能主张禁欲不结婚不行房了。他只是感到天下无道,所以才隐居藏身而已。
后世一些打着老子旗号的人,他们的一些主张,却是和老子的思想截然相悖的。这些人实质上并非是老子的思想传人,他们只是在利用老子这面旗帜,为自己的左道旁门张目罢了。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世上学老子思想的人,则排斥儒学。学儒家思想的人,也排斥老子的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这样的吗?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关于道儒的源流关系,葛洪说: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人伦效法天伦,即为道儒之本末关系。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因为能够应物无穷可以无为而成,故其书里的思想太微妙以至于难懂。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从上面司马迁对老子的立传来看,老子是一位得道高人,就像龙一样,高深莫测,来去无踪。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虚无自化,尊道贵德,静以养生,时至而行,得机而动,以道治天下,则天下无为而可治。
以上就是《史记》中记录的老子的传记。
太史公司马迁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而在他所作的史中,关于老子的一生,只是大略写了几百个字。可以想象,司马迁所能搜集到的老子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司马迁评价老子是一个隐君子。
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从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透过他的文字与思想,可判断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整本《道德经》,除了阐述宇宙万物,修齐治平的思想外,老子在里面也很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觉。
道德经比如《道德经》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句。天地之间,万物纷纭,复杂繁多,无论怎么言论描述,无论怎么追逐追赶,也无法穷尽它们。就算这一刻被穷尽了,下一刻万物又变化了,怎么有个尽头呢。
还不如停止向外追赶它们,回过头来,紧紧地抱住化生天地的大道。进入一种虚无寂静的境地,在这样的境地,看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我遗忘了万物与天地,也遗忘了自己,这时候,我体会到了道。那种与道合一的感觉,是多么的玄妙……
虚静无为,体道合道,老子,是一个极其虚静的美男子。
比如《道德经》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世人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我却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什么念头都没有,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身心一片空白与纯净。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皆有所追求与收获,而我就像被遗弃的愚人一样。世人都是聪明人啊,而我看起来就像一个傻瓜。“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世人都争相炫耀他们的光彩,而我却昏昏然没有任何的表现欲。
老子,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老子,是一个大智若愚,与世无争之人。
不是说老子是真愚,而是老子早已洞察世间的一切,就像站在外太空打量着地球人一样。看着地球人为了一块地,为了一分钱而争的你死我活的样子,老子叹了一口气说,你们继续争去吧,“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看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概述,我们能够体会到,老子是站在外太空来打量人类,所以老子根本不需要人类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本“独异于人”。
你们无需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写了一本《道德经》,你们谁能够按照里面的思想去修炼,去治身治家治业,治国治天下,你们自然能够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
可惜啊,你们人类都聪明过头,以致于往相反的方向奔去了。
我是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能够从我遗留下来的著作中,思想中,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然后改善自身的生活,修进自己的事业,进而改善家庭的生活,志向能力再大点的,可以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太平谋幸福。
老子就是一位得道的圣人。
在《道德经》中,他苦口婆心的对统治者说,怎么修身以明道、合道、体道、得道,得道后如何用道,以道治国治天下,则天下循道自然自化而太平安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果有人胆敢以“奇心”祸乱天下,则用兵戡乱治乱。如果统治者不合道,出离于大道,以人为的智巧来治国,天下将要危亡,又该如何挽回呢?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又该如何运用“道”的思想,来治身治业,立功立事呢?怎么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家庭、事业,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又该怎么管理团队,带领团队往前发展呢?
正是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把宇宙万物,人身,精神,家庭,事业,国家等都说得非常深刻透彻,所以后世的很多人,都是从《道德经》里面汲取思想的营养,以成一家之说。道裂为百,而后有诸子百家。
后世的先贤古圣中,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子。
庄子是老子道家学说最传奇的继承者。《庄子》一书,十万余言,都在阐述传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评价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也”。
韩非子的思想著作《韩非子》一书里,就有《解老》与《喻老》两篇,写得都非常好。可见韩非子是非常认可老子思想的。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法家是道家的一个支流,可见老子的思想是多么的深邃。
再看一些世界名人对老子是怎么评价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诸子百家中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朱元璋: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孔子:老聃,真吾师也!
范文澜:老子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孔子、孟子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老子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
尽管世人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但我们不要轻易神化一个人。因为当你把他神化了,你跟他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我们应该以圣人为师,甚至以圣人为友,与圣人以神相交。学习圣人的思想文化,继承传播圣人的思想文化,以经世致用,以经世济民,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圣人之学,并不是简单的学术,而是能够经世致用的道术。
什么是文化,文以载道,以化成天下。一个人有文化了,最终的目的是应用实践,以作用于天下。学习文化是手段,修齐治平才是最终的目的。
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得道圣人。何谓道?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