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

人如竹筏,渡人渡己

2022-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陈阿咪写作营

1.

金刚经里有一段“竹筏说”,即释尊认为佛法犹如竹筏,只要把人能够带到智慧的彼岸就够了。

人如果到了,就可以舍弃竹筏,走向新的境界。

在这里,佛法是渡人的工具,送你抵达命运的梦想之地,便就此缘尽分离。

“人如竹筏”是我最近心中频繁默念的词。

2.

中国教育里关于“谦让”的哲学,在世人教育传达给下一代的时候,其实是多了伪善的成分。

我们的成长,更多教会我们的是丛林法则,是竞争抢夺。

然而在争夺的世界里,人性的猜忌、自私疯长。

贪婪中,也安放不住从容和平静。

直到你越成长,越会意识到:很多的苦恼,其实是来自于无谓的占有欲和贪欲。

比如,在职场,因为利益争夺,殚精竭虑反而不得其门;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会专横自私,让爱渐行渐远;

比如,在生活中,会锱铢必较,让旁人对你敬而远之……

自私或许刻在人性的基因里,但是我们要时不时跳出来思考,你和世界关系不好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你对自身自私的纵容。

3.

回头看这个故事:

做人,应当像竹筏一样,送所遇之人到彼岸。

这是人在与外在世界相处的智慧所在:

我们在遇到选择题时,何不思考我对于他人的意义是什么,我对于这场相遇的意义是什么。

于公司,你的价值是渡它的哪个难题到彼岸?你于它价值在哪?

于同事,你能否给到帮助?是否因为有你团队有更大的价值?

于团队,你能否帮助大家成长,收获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

于陌生人,你是否能至少做到萍水相逢时,不打扰对方的心情?

用这个维度去思考,也是渡自己的过程。

兴许,对于做很多选择题时,答案自然呈现,你会从纠结中解脱。

因为“让”,会少去同很多人性黑暗面纠缠的过程,包括他人和你自己的。

做人如竹筏的境界,要求逆人性地放下自私当然艰难,所以才说这是一种境界。

值得你我反复斟酌,自我鞭策,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