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ng in Love

2016-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Pandora哆拉

“Timing”,在打下这个词的时候,我本该点开我的简历,对照着LinkedIn的职位描述开始痛苦的打磨。

“痛苦”,这个词似乎成了我近几个月生活的主旋律。它像一杯色浓味烈的基酒,任你东奔西跑、满头大汗地搜罗草莓柠檬薄荷冰块百利,加入其中,它也不过多了几颗小小点缀和若有似无的调和。鲜甜、清新、刺激的酸,只俘获味蕾一秒,痛苦的味道便又阴沉地笼罩了你。

痛苦的味道,是笼罩在心脏沉闷压抑的乌云,是蒙在大脑的一层驱不散的薄雾,是眼前脱不下的隐形太阳镜的深深墨色。

痛苦的核心是求而不得。为什么求而不得,是能力?是时机?是运气?可以改变吗?怎么改变?改变了就能得到了吗?

………………………………………………………………………………………………

写到那里,疲倦不已的我不得不抛弃电脑扑上了枕头。现在看来,已然忘了当时在绝望痛苦之际有什么不吐不快的沉郁。

我之前的痛苦,来源于求而不得,所以我奋力改变,一路艰辛疲倦。Manager 说我“轴”,会为了完成一个目标付出所有努力,无论曙光多么熹微。会“轴”,是因为责任心和“不留遗憾”的信念。我在乎的事不多,为我在乎的人事物这么做,是为了对得起自己,不想某天回首时,遗憾自己没有多努力坚持一点。

而比为了一个确定目标努力更疲倦的,是为了一个不确定是否能得到、甚至是否是best choice的选择,决定是否舍弃其它更唾手可得、更安稳、甚至也并不差的choices。那些体贴温柔的男人、聪明多金的男人、经济居家的男人,似乎每一个都有他的闪光点,却又总少了些killing points,让你心甘情愿、死心塌地的爱上。

爸爸总结说,我喜欢的人最主要的是具备三点:名校、有担当有能力、风趣幽默。其实,这都只是表象,我会喜欢的,是会带给我成长的人,那是我们的精神连接。那个一直放不下的他能如此打动我,恰恰是因为他给我带来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令我意识到从前观念的狭隘,积极走出我观念以外的领域去客观认识社会和人性。他的努力和探索精神,也激励了我去挖掘自己的可能性,跨出舒适区,真正放下成见去体验、去了解自己。然而他令我成长的方式是激烈的,像拿着皮鞭不断抽打,让我在前行的过程中痛苦不已。唯一支撑我的信念,是无论最后我们能否走到一起,我都已经从中获得了成长,这份艰辛的付出终究值得。

最近在看 Sex and the City. 精辟而写实,囊括了都市里千奇百怪的情感关系。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敏锐。Carrie在和Mr. Big的关系中的心路历程令我颇有同感。

她写道:It was the first time I realize, me and Big is just like SM. In love relationships,there is a fine line between pleasure and Pain. In fact, it's a common belief that a relationship without Pain...is a relationship not worth having. To some,pain implies growth. But how do we know when the growing pains stop, and the pain pains take over? Are we masochists or optimists if we continue to walk that fine line? When It comes to relationships, how do you know when enough is enough?

他或许是那个拿着皮鞭的人,但是我自己把自己绑在了他的架子上。When enough is enough? 对我来说,growing pains is currently over-weighing pain pains. 纵然辛苦,但现在还不是停下的时候。

男人女人,每个人都有他的历史特征亮点怪癖。谁和谁擦出火花,火花如何开始、持续多久、如何熄灭,it’s all about who you are.

But who am I? 我眼中的自己还模糊着,被封存在石头中,在一次次和不同类型的人的dating中凿下一块块不重要的石衣,逐渐显露出我的精神轮廓——我对自己的期望、我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和需要伴侣满足的核心需求。

越发感到dating是个神奇的词,这代表一种不走心的“准情侣关系”——见面调情牵手接吻却尚未爱上对方。这对我来说不妨称为是一种表演,因为我向来不是个能和不了解的人举止亲密的人,而几次约会显然不足以让好感升级到喜欢的程度。当另一方推动着剧情快进时,作为一个不想因为步调不一就随意放弃但又对剧情并不认同且不甚投入的演员,我当然配合度有限。Date往往会觉得我不够喜欢他们——我不会改变计划和他们见面,拥抱勉强,亲吻还限量,But come on! What do you expect from me? Can you ask someone who only date you for a few times to treat you as a boyfriend?

男人总想省掉“接触”(或“追”)的过程,因为那意味着为不确定付出。有的想直接达到physically intimate (because they don’t care if you two are spiritually connected as long as you have sex with him),他们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表示你对他们好感的方式。Excuse me?表示诚意的礼貌标杆已经提升到这个高度了么?抱歉,女人不能,尤其是我这样对精神吸引无法舍弃的女人。有的则还在分数尚在及格线上起起落落的时候就要求确定关系。真的吗?我还没准备好为你舍弃一片森林。有的则是靠谱(沉闷)体贴而安全,令你在感动、无可挑剔而又不忍伤害之余,又深深陷入提早进入一片无澜死水的恐惧中。

满足期望令人疲倦;

“要么在一起要么分手”的选择令人疲倦;

“我最在乎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否能退让”,“为何每个人都有不能忍受的缺陷,是他们有问题,还是我太挑剔”的三大自问更是令人头痛欲裂。

我精疲力竭。

缺陷是30岁+男人的专利,还是只是因为他们已经定型、难以改变而令人生畏?江湖上流传着30+ single men are somewhat freak的传言。而我遇见的这些30+们也真的印证着这种传说。我的样本量够大吗?或许我可以遇见一个恰好可以饶过他怪癖的男人?还是我最好放弃30+选择同龄的25+男生?后者轻松单纯易塑造,少了很多胳膊扭大腿的斗争,但也幼稚费心不稳定,并无法满足我“蜷在另一半怀里抬头望他露出小女生般的星星眼”的崇拜欲。

对同龄男生没兴趣不是我的专利,比我更严重的是好友I。她说她的菜都是70后大叔,觉得更年轻的都太轻浮幼稚没智慧。她把这解释为“印随行为”——刚出壳的小鸭子会把第一个见到的移动物体当作妈妈尾随。她说她见的“第一个移动物体”是她在渣打的老板。于是从此踏上做70后已婚成功人士红颜知己的道路。然而这些已婚男人毕竟无法给她归宿,可未婚的青年才俊她又看不上——当猎奇变成嗜好,在中国这个标准、节奏压抑单一的地方便成了包袱。

好在I并不缺男人。天秤座的天赋——百草从中过,片叶不沾身。她笑说手机根本不能查,男人们一人固定负责一个聊天时段。“我不靠谱,发生什么我不介意,完了你别缠上我”是她的三句箴言。听说我还没有get over him,她说:都这么久了你还没…别吊死在一棵树上啊~

另一个朋友F则是根本不敢阅尽千帆。她有一种剩女预备役的觉悟——高度紧迫感+高得不必要的道德感。她快速和一个学历外表工作中上家庭条件一般的男人确定了关系并开始作为结婚对象密切接触。满意于他的俯首帖耳,却又抱怨着他的温吞平凡。没有爱情让她心有不甘,却又苦恼于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也不敢为未知的可能性舍弃这来之不易的“鸡肋”。“难道我就要和他结婚吗?”她仰天长叹。

爱情意味着spiritually compatible,婚姻意味着conditionally compatible.二者可以兼具吗?Or am I asking for too much?

Perfect match像“love at first sight and live happily ever after”的童话,每个人都愿意相信,却不敢相信遇到的是自己。一个人的一切“好”与“不好”,除了普世价值的基本定义外,全由另一个人依据个人喜好来评判,多么任性!And the appreciation must be MUTUAL! 如此因人而异,只能在最基本的排除后采取最笨的方式——以身试法。去投入、遍体鳞伤,去试探、貌合神离,去吸引、辜负和内疚,去飞蛾扑火般地受伤、伤人、舍弃外表光鲜的味如嚼蜡。哦,多么time-consuming and energy-consuming!

和perfect match结婚有多难?只有三种方法:

寻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不知疲倦。直到找到你的perfect match.找到他,你们都能舒服做自己,谁也不用适应谁。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价值在下滑,你放弃的代价越发高昂,而你的perfect match却不知身处何处。问题是,到底能否有一双慧眼准确辨认他、有一颗蕙质兰心留住他?若终究找不到,什么时候该接受命运?

改变他。选择已有的最好选项,把他调教成你的perfect match。要做到这点,你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和无限的耐心。

改变自己。改变另一方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我们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然而这就容易了吗?自己其实并不能如你所愿地受控。在无止境的自我说服、角力之后,我们往往把“习惯了委屈自己”当成“完成了改变”。但被束缚的天性就像一条长错了方向的枝干,像后脑勺翘起的乱发,无论你多少次暂时压制了它,某个清晨,它又会再次不厌其烦而若无其事地出现。正视、释放和疏导胜于压抑,但,那需要多少阅历多少时间多大的智慧?

回到本文的标题,timing.三种方法也是三个阶段,30岁以前的人在第一个阶段,30岁以后的人在第二三个阶段。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运气。而我,需要在第一个阶段逗留一会儿。不只是为了找到我的perfect match,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