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繁花(八)
我心目中的繁花(八)
有人讲,上海的石库门房子,是走进繁花里的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一条通道。我以为,这一个所谓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一条通道,讲得是非常有道理的,也讲得非常切合实际的。就像是小说的文字和电视剧的镜头,在进行一次联合的考古和挖掘,不断会有历史文化的碎片重见天日。他们每一铲下去,都会引起一片惊叫和一片惊奇。
阿拉晓得,石库门弄堂房子里,住的人是有等级的。以前的上海人对地段和住宅的档次向来是敏感的,住在哪里就对应着哪一个的阶层。不然上海也就不会分出所谓的“上只角”和“下只角”了。据讲,石库门弄堂房子是一块鱼龙混杂的,草根性很强的,历史最悠久的,蚁聚蜂出的地方。也是一块彼此打量的,抱团取暖的,各种方言相互交汇的,各种各样人种擦肩而过的,抑扬顿挫的黑白分明的地方。
其实,在上海石库门弄堂里生活过的人和出来过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鸭吃谷,牛吃草,各有各命,随安而遇的社交生态,一种对正在逐渐消失的老房子眷恋的惋惜心态。因此,不管是苍黄翻飞,还是命途多舛,特别容易引起曾经的草根阶层人的共鸣。
记得,王安忆在她的一篇名为《我的独白》的散文中写道;流言蜚语是上海弄堂里的又一景观,它几乎是可视可见的,也是可以从后窗和后门里流露出来的。前门和前阳台所流露的则要稍微真切一些,但也是流言。那种有前客堂和左右厢房的,它的流言是老派的是带有薰衣草气味的。而带亭子间和拐角楼梯的弄堂房子的流言则是新派的气味,是樟脑丸的气味。易中天也在他的《读城记》里,对上海的弄堂有过这样的评价。上海有花园洋房,公寓住宅,里弄住宅和简易棚户,四类等级不同的民居。但这些民居的建设,大体上是“摆摊式”的…… 实际上,所谓石库门里弄,便是杂居之地。那种住宅只要付得起房钱,谁都可以来住。而居于其间者,事实上也是五花八门,职业既未必相近,身份也未必相同。
我也以为,易中天讲得不错,不过他的观察和体验远不及王安忆和电视剧中的爷叔那样生动和实际些了。也据上海的作家沈嘉禄讲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一个朋友去长寿路大自鸣钟拜访一位从合肥回沪探亲的文学杂志编辑老师,摸进了像小说中的阿毛家那样的弄堂房子。这种房子与经典的石库门房子有所区别,没有厢房,没有亭子间,也没有前后客堂,多为住户各管各造起来的自己的房子。外墙单层砖头砌起,窗门高低不一,内部全靠木板隔断。邻居的走动、咳嗽、开无线电、骂人闲话,听得一清二楚。为求清静,老师只好请他的朋友,一人一把蒲扇,一只小凳子,搬到外面的武宁路桥下的路灯下来讲话。当然了,石库门房子的天井,如果是一个独门独户用的,对于这一家人家的幸福感受是要开心死了。在一户独用的时代,有雅兴的人家会放置一口金鱼缸,养几盆兰花,透气,敞亮,幽静。也当然了,进入“七十二家房客”的时代,天井就被底楼的住户用来晾晒衣服、停放自行车、摆只煤球炉子烧饭做菜的一块地方了。
石库门房子的亭子间,曾经走出过妖娆风骚的亭子间嫂嫂,也曾经造就出卧薪尝胆的都市作家。当然了,石库门房子也有像李家阿嫂包荠菜肉馄饨,每家每户送一碗。张家姆妈摊了韭菜饼,大家都来尝尝。张老伯伯孤老头一个,住在终年不见阳光的后客堂,吃足灶披间飘来的油烟气,患病卧床好几天了,大家也会熬了赤豆粥去喂他。
读过小说《繁花》的朋友们,一定会记得这一幕:阿宝与蓓蒂爬上屋顶,阿宝10岁,蓓蒂6岁,两个孩子胆子太大了,他们在屋顶上并肩坐下,眺望远方,像受洗一般庄重而纯净。瓦片是温热的,黄浦江那边传来巨轮的鸣笛声,悠扬如圆号。蓓蒂紧拉着阿宝,江风穿过她的发丝,轻舞飞扬的景象。
今天,能保留下来的石库门房子的建筑,在原住居民都已迁往他处之后,房子的格局与功能势必也会发生变化,原有的人文生态便更不可再造。那么我们趁着电视剧《繁花》播放之际,建议大家再去读一读小说的原著,并记住石库门弄堂房子里的那种种细节,一定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石库门弄堂房子,是上海人曾经的课堂。
最后我想用姜育恒所演唱的哪一首《再回首》来结束这一段岁月变迁的记忆中的石库门弄堂房子。
再回首
云遮断归途
再回首
荆棘密布
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
曾经与你有的梦
今后要向谁诉说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
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 恍然如梦
再回首 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再回首
背影已远走
再回首
泪眼朦胧
留下你的祝福
寒夜温暖我
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 恍然如梦
再回首 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
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再回首 恍然如梦
再回首 我心依旧
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随着我。
记忆中的石库门弄堂里的房子和人,一定是不会在我的心中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