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自恋阶段
一个人心理的成长过程,就是本我不断向外伸展并和现实世界触碰的过程。孩子的需求不断向外伸展,有时候能得到满足,有时候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外界的打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孩子和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敢于向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被拒绝时没有羞耻感,敢于拒绝别人,拒绝后没有内疚感;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尽可能帮助他人,不会过分消耗自己,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去帮助别人,也不会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别人,不管别人是否需要。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到在能力范围内无条件满足,孩子才可能发展出这样的人格。
什么是能力范围内无条件满足?
首先,当自己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时,痛痛快快满足,不提任何附加条件。孩子年龄越小,满足的程度越要高,回应的速度越要及时。孩子越小,他的要求越低,父母满足的可能性越大。
这个时候要全然、及时地满足,随着孩子年龄增大,逐渐过渡到能力范围内无条件满足。
孩子刚刚出生的头一年,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完全依恋妈妈(或替代养育者),没有妈妈,他完全没有办法存活下来,在孩子的头脑中,他会把妈妈想象成自己,“妈妈和我就是一个人,妈妈的一切都要随时被我使用,妈妈就是我的胳膊我的腿”,这个时候孩子对妈妈的要求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我一哭,妈妈的奶头就会马上出现,满足我的要求,我就像是全能的上帝一样”。
所以,在心理学中,这个阶段叫作全能自恋阶段。全能自恋阶段的孩子需要妈妈全然、及时的响应,完全无条件的满足。其实,0~1岁的孩子,只是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生存需要,父母完全是可以满足孩子的,这个阶段,父母虽然辛苦一点,吃饭、特别是睡眠确实会受一些影响,会比较疲惫,但这样的付出会给孩子一生涂上安全、乐观的生命底色,让孩子有信任这个世界的能力。
信任并不是想信任就可以信任的,有些人控制欲很强,什么都要自己干,就是没有能力相信别人,信任是一种能力,信任是安全感充足的自然流露,安全感是信任的基础。如果孩子的全能自恋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生命的最底层就是恐惧的,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长大后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信任。
全能自恋阶段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成年后有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是特别乖,是个“老好人”,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最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症;另一种是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歇斯底里,恨不得让这个世界一起毁灭。那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就是处于全能自恋阶段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