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扬州—且谈古城扬州的瘦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我在四年前写过一篇关于故乡的随笔,献给古城扬州,也是我在简书平台的开篇之作。
古城扬州的“瘦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有“北方的胡同南方的巷”一说。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形象地诠释了封建仕途之道的正统价值观;苏州的小巷曲径通幽,小巷内的小桥流水弯弯淡淡,流露出的是南方人温婉低调的性格。而古城扬州依偎着中国南北分界线长江,遵守着北方的规矩,也不失南方的委婉,这种南北交融最终演变成一种“瘦”。
瘦西湖是扬州“瘦文化”中的代表作,是外地人了解“瘦”文化的一扇窗。深秋之季,大学旧交“窝头”带着新婚妻子第一次走进了我的故乡—扬州,第一站我们就去了扬州地标性建筑瘦西湖。满怀期待的同学,最后收获了惊喜。“这不是凝缩版的西湖,这是一个丰满的小世界。”曾共同在杭州读书的同学总喜欢拿西湖和瘦西湖来做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瘦西湖不仅仅是作为自然景观的湖泊。
若是真是做比较,我倒是认为西湖美,瘦西湖亦美,但美法不同。西湖美于一次温柔的邂逅,一段超脱世俗的人蛇恋情,一种情愿自己的眼泪化作西湖水的痴情,最后是幻化成源远流长的爱情故事。瘦西湖美于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至到山的清秀花卷,美于康乾盛世的繁华写照,美于繁华落寞后,富人内心深处追求的平静。西湖之美可归结于“情”字,瘦西湖之美可归结于“瘦”字。
扬州瘦西湖不像九寨沟、莫高窟等旅游景点远离城市,扬州城不大,瘦西湖离主城近在咫尺,可谓是闹中取静之作。这里有长江与大运河交汇成的鱼米之乡,有藏在繁华背后的清幽,昔日的扬州富比皇宫,却没有宫廷中的尔虞我诈,这里就是皇帝的天堂啊。
可惜扬州古城太小了,皇帝的天堂太小了,既然太小就要做得精致,也或许是因为太小只能做得精致,这种精致便是“瘦文化”的精髓。说到“瘦”字,我想到了封建时期的读书人,那是世俗的黑暗角落里,瘦弱的读书人身体里怀着满腹经纶,在狭小的空间做着大文章。仕途之路不平坦,也并非是所有读书人一直向往的,多少文人在功名过后饮酒高歌、吟诗作乐,多人文人在看破人生找回了失去的释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扬一益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今日文人在扬州还能找得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找得到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朱自清等人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扬州的代言人,倘若乾隆皇帝泉下有知,恐怕都会嫉妒,堂堂大清皇帝,六次下扬州,竟不如一个名不经转的文弱书生。其实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乾隆也算得上开明,可毕竟流着皇族的血液,皇帝的体格与“瘦”更是不沾边,然而享尽荣华富贵的乾隆偏爱这虹桥边的桃红柳绿,可碧波画船、衣香人影只是皇帝的梦,不是故乡,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庆幸,乾隆下扬州时卸下了皇帝的威严庄重,多了些朴实自然,瘦西湖、大明寺才幸免染上权力的色彩,扬州也没有变成西安和北京。
今天的扬州有变胖的趋势,物欲横流的社会并不待见“瘦子”,“瘦子”也总想着让自己变胖。其实“瘦为美”的审美观没有变化,但任何一种美都需要物质支撑,让自己丰满一点,也让自己更有面子。在同质化竞争的年代里,大多数扬州人接受了宏伟大气,忘却了昔日的“瘦文化”。